一本微型日记里的“渡江战役”

发布时间:2021-04-22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的日记本。初次见到,一定会惊讶于它的小:长9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只有掌心大小。

  每篇日记的篇幅都不长,有的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最长也不超过百字。然而,这本日记本却是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七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李剑锋在行军和作战间隙,亲手制作了这本日记本,真实地记录了渡江战役的见闻,成为那段烽火岁月的珍贵见证。

1.jpg

李剑锋

  打到南京过新年

  1926年出生的李剑锋,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家乡邳州后的种种恶行,直到八路军到来,将父老乡亲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深深感受到“共产党为人民”的李剑锋参加了革命,从一名勤务兵当起。那一年,他14岁。

  之后的日子里,李剑锋跟着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诸多战役,而让他最为难忘的还数渡江战役。

  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士气大振,李剑锋所在的34军从徐州出发,于1949年元旦抵达长江沿岸,为渡江做最后的准备。

  部队南下时,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拥护。解放军战士们穿着解放区群众做的“送军鞋”行军,鞋子一边写“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另一边写“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鞋头上则写着“革命到底”。

  “今年是个胜利年,全国胜利在今年,同志们再努力一把,打过那南京过新年。”战士们情绪高涨,李剑锋也深受鼓舞,创作了一首《胜利歌》。

2.png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军衔时,李剑锋着礼服的照片

  战友为救自己牺牲

  1949年农历新年刚过,34军驻扎在来安县靠江边的镇子上集训,等待着渡江的命令。刚开始没有船,战士们就在旱地上拿着棍子学划船;有船后就在江边水域训练,加紧练习到克服晕船为止。

  4月,解放军开始清扫江北敌人的据点。4月20日晚,李剑锋和战友们奉命进攻仪征江边的桥头堡——十二圩。

  当时驻守在十二圩的是国民党的一支主力部队,敌人把此地作为他们在江北的一颗“钉子”,构筑了碉堡等防御工事。

  突击受阻,李剑锋带着通讯员深入最前线一探究竟,不料敌军突然袭击,密集的子弹如火舌般扫过来,19岁的通讯员谭义联一把将李剑锋拉到身后。

3.jpg

李剑锋拿着牺牲通讯员谭义联的照片

  嗒嗒嗒……又是一阵机枪扫射,谭义联为李剑锋挡住了子弹,自己却倒下了。李剑锋忍着悲痛,赶回指挥所通报情况。指挥所迅速调集炮火猛攻,终于在第二天黎明前解放了十二圩。

  “小谭在参加淮海战役之前,家里人曾到部队希望他回家结婚,但小谭说革命不胜利、全国不解放,不回家结婚。他这种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彻底的革命精神,我永远不会忘记。”

  多年来,李剑锋一直深切怀念着为救自己而牺牲的战友,谭义联的一张半身照片,则是李剑锋最为珍视的东西。

  亲手缝制渡江日记本

  “4月23号下午四时半,在江南的群众在江边欢迎我们过江,并有火轮、木帆船来迎接,于夜晚十时许渡过了亚洲最大的河流。”李剑锋的《渡江日记》,记录了他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行军、作战以及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

4.png

李剑锋捐赠的《渡江日记》(图自南京日报)

  这本日记只有名片大小,100多页纸上记录了7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为后人留下了渡江战役的珍贵见证。

  说起这本日记本的来历,也颇有意思。

  那时驻扎在南京六合一个村庄里,李剑锋有了写日记的想法,便找到个杂货铺买本子。没想到的是,杂货铺并没有本子卖,机灵的店铺老板从账本上撕了几大张下来给了李剑锋。回去之后,李剑锋将纸张裁成一块一块,再用针线订了起来。

  如今,这本“袖珍日记”被李剑锋捐赠给了渡江胜利纪念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参考资料:综合南京日报等媒体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