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覆灭。
对于这样举世瞩目的战役,随军记者早该做好了准备,第一时间发回报道。但直至第二天,新华社才正式发出南京解放的消息。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新闻的延误呢?
来自“敌方”的一线消息
1949年4月20日,国共北平和谈终告破裂。是夜,解放军中路军率先渡江。至4月23日,已有百万大军在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奋战。
也是这一天早晨,南京居民发现自己处于“真空地带”——
国民党在南京的党、政、军、警已经溃逃,街头除了稀落的枪声、三三两两的国民党散兵游勇外,一片狼藉。
解放军进入南京城
上午十点左右,一直在关注前线战况和南京动向的毛泽东,得知南京已成“空城”的消息。
有趣的是,他得知这一消息的来源,是来自“敌方”——从南京前来的国民党和谈代表团团长张治中。
当时,张治中要与“代总统”李宗仁通电话,南京电话局“遍找李宗仁及其官员后”,知道李宗仁等人已全部离开南京,去向不明。随后,张治中在与家属通话后,才知道南京成了“空城”,政府人员全部撤退,城内秩序甚乱,人心惶惶。
晚上八九点,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马青苑、副主任吴贻芳给毛泽东去电,“恳请解放军进城,以慰民望”。可是,无论是渡江战役总前委,还是东路军、中路军、新华社三野总分社及其四个兵团分社,均无南京消息发来。
4月24日凌晨两点,毛泽东仍在焦急地等候着前线来电。他动笔起草给总前委并告粟裕、刘伯承等人的电报,通报南京情况:
“请你们迅即令知三十五军或其入宁接收部队,迅即入城维持秩序,并与马青苑、吴贻芳等接洽,确保南京治安,并注意保护各外国使馆……”
毛泽东连用两个“迅即”,催促前方部队开进南京。
然而,又等了三四个小时,前线依旧没有消息发来。
特派记者“断联”
“南京解放”的消息为何迟迟不来?
事实上,早在渡江战役开始前,新华总社和第二、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发出若干报道提示,要求及时报道渡江作战情况,以及渡江过程中解放军的英勇事迹等。
三野总分社编辑沈定一曾回忆:“渡江战役的采访中,三野总分社派出8名特派记者,可直接向三野总分社发稿。然而,南京解放时,我们的8个特派记者,却没有一个发消息回来。各兵团分社也没有消息发来。”
按照计划,解放军本打算东从江阴、镇江一线渡江,西从芜湖、宣城渡江,压到靠近南京南部的郎溪广德山区,然后往北压,形成包围,由陈赓率领的第二野战军担负解放南京的任务。
但敌人溃退迅速,解放军进军神速。4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距南京最近的第三野战军35军占领南京。
1949年6月,新华社第二野战军总分社和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在南京会师
新闻报道跟不上战事的发展变化——23日当晚,本该负责新闻报道的八兵团分社在镇江附近,而其上级机关三野总分社则在泰州附近。待特派记者进入南京时,距离先头部队解放南京已过去好几个小时。
不仅如此,沈定一介绍,那时记者发稿,用的是手摇马达供电的发报机,这些发报机只配备给总分社和兵团分社。
解放南京时,部队行军速度太快,记者和支社常常走散,支社和分社也常常联系不上,这也客观导致新闻不能及时发出。
坐等一夜写下电讯
北平香山别墅里,迟迟未等到前线消息的毛泽东有些心急。
毛泽东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60余年,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和“级别最高的记者”,“4篇新闻稿件击退蒋傅十万敌军”为人们津津乐道。
等到24日凌晨五六点,他终于亲自提笔,为新华社写下《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的电讯稿:“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正在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
下图中右是毛泽东的笔迹,龙飞凤舞;左则是马青苑和吴贻芳发给毛泽东的那份电报。毛泽东直接拿过来,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然后和自己已经写好的内容并成了一条新闻稿件。
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手稿
磅礴大气的修改,与原文纤细秀丽的字体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这条消息宣告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灭亡,还反映了南京社会人士发电北平,恳请解放军进城“以慰民望”,并准备欢迎,足以说明人心向背。
随后,新华社正式发出南京解放的消息,宣布23日23时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
毛泽东在阅读“南京解放”的号外,摄影师徐肖冰用相机记录下了这重要的一刻
同一天下午,八兵团分社从镇江乘火车抵达南京,担负起解放后有关南京的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新华社发出通知:南京的接管、恢复等新闻稿件,兵团分社可以利用原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直接向总社发稿,不必再经由三野总分社转发。
值得一提的是,为庆祝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进步日报》等先后发行号外,十分密集,在报刊史上极为罕见。
其中缘由,除了各家报纸希望以“号外”的形式及时留下历史印迹外,也因为胜利进程如此之快,以至于连“日报”的发行节奏都赶不上解放军摧枯拉朽的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