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5名空降兵勇士临危受命,从五千米的高空纵身一跃,打通了重灾区与外界的信息通道。
随后,解放军飞机向灾区空投了大批救灾物资,系着降落伞的食品箱缓缓降落,给灾区人民送去希望。
无论是伞兵伞还是投物伞,都出自中国降落伞事业的摇篮和基地——南京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513厂)。
为了做好空投保障,研发团队在后方夜以继日地忙碌。在一众男性工程师中,一个长发飘飘的身影格外醒目,她便是513厂的副总工程师史迎风。
史迎风
怀揣梦想,一路前行
史迎风的蓝天梦始于童年。
幼时的她常常看着天空,幻想书中描写的外星人是真实的。进入高中后,她便立下目标——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所培育了无数航空航天人才的高等学府。
被南航录取后,史迎风很兴奋。一想到自己以后也能亲手设计一架可以在蓝天翱翔的飞机,就充满了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
但美好的大学生活还没开始,一盆凉水就泼了下来——她被分入了飞行器环境控制与安全救生专业,而不是她十分向往的飞机设计。
虽然心里也不好受,但她不轻言放弃的个性在那时就凸显了出来。在男生居多的理工科专业,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渐渐地,她也对这一行产生了兴趣。
毕业时,南京513厂来南航做校园招聘,史迎风优秀的成绩让前来招聘的负责人很满意。但看看她清秀的面庞和略显单薄的身材,负责人说:“如果吃不了苦就不要来。”
史迎风不怕苦。1994年,她进入了南京513厂,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师生涯。
刚参加工作时的史迎风
她带领研发团队启动了各类空投项目研制,二十多年科研一线的磨砺,获得主伞脱离锁等多项国家专利,成为岗位上不可多得的专业技术人才。
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一项项荣誉,见证着她勇攀科技高峰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克服困难,走向巅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空投领域基本以轻型、中型为主。随着国家加大了对于空降空投领域研究的投入,史迎风也从轻型空投研究转向重型空投领域,期望在中国的重装空投领域做出突破。
空投重量越大,就意味着研发越难。
2010年,一项重要的重装空投项目启动。作为主管设计师,史迎风独立担纲设计了其中的辅助引导及减速稳定系统。
虽然经过千百次的反复计算,确保没有差错,但等待试验开始的史迎风忐忑极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出了差错,将前功尽弃。
随着辅助引导伞顺利展开,带着主伞系统滑出机舱,美丽的伞花在空中绽开,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那一刻,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史迎风也激动地跳了起来——成功了!
工作中的史迎风
五年后,史迎风的团队迎来了我国空降空投事业的巅峰时刻。历时三年多研发的大吨位重装空投系统,在中原某地试验成功。
“这次成功意味着我国跨越世界空降空投行业普遍认为的危险临界重量,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如此空投实力的国家。”每当回忆那次试验,史迎风都十分激动。
一次又一次的参与项目研制,史迎风见证了我国重装空投从无到有、更新交迭的过程。
站着上机,躺着下来
作为屈指可数的女设计师,从设计到车间指导,从基地测试到野外试验,这些年史迎风总是战斗在一线。
空降空投试验通常是在人迹罕至的地区,戈壁高原,雪域边疆。对降落伞和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考验。
史迎风曾和研发团队在海拉尔做试验,室外温度达到零下二三十度,风一吹,眉毛、头发上就结满了冰霜。“那个冷,真的是无法形容。”每一次,她都在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
刚开始进行试验的时候,史迎风对飞行充满向往,主动要求登机。但在第一次登机之后,她才发现,自己竟然有高空眩晕症。加上心脏也不太好,军用飞机十分颠簸,她形容自己“站着上去,躺着下来”。
光是在飞机上强忍不适就耗尽了力气,更不要说享受在蓝天翱翔的乐趣。但有时在特殊地区进行空降空投试验,史迎风还是会选择上飞机。
“空降空投试验风险比较大,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要让飞行机组对我们的产品有信心,作为技术负责人,我必须与他们并肩作战。”
史迎风刚进513厂时,与其余四位女同事并称“五朵金花”。如今有的退休、有的改行,还坚持在重装空投领域的,只剩下她这一“朵”。回忆这些年的艰辛,史迎风这样说:“一件事做了二十多年,好像自己天生就是做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