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先生”与她的“沙家帮”

发布时间:2021-05-22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有问题,找沙工。”在南京港口机械厂里,每当有人对设计图纸有疑问,往往第一反应就是给沙工打电话,不到半分钟时间对方就能给出回应。

  第一次看到沙工时,很多人不由一惊,难以将眼前这个说话慢声细语的纤弱女工程师,与港口那些动辄六七层楼高的重型机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国港机行业著名的研发专家,沙夕兰带领研发团队创下领域内多个“第一”,多项研发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让南京港机走向了世界。

1.jpg

沙夕兰

  让人仰视的“小女子”

  1989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沙夕兰进入南京港口机械厂工作,一扎根就是三十多年。

  刚进厂时,厂里的老同志都不相信一个小姑娘能在港机这个行业里做久做好。毕竟,港机制造是一个男人拼搏的世界,苦、难且不说,光是五六十米高的吊机,有多少女同志敢爬上去?

  面对周围怀疑的眼神,沙夕兰暗暗给自己鼓劲:“我一定要做好,我一定会做好!”

  就这样,带着坚定的信念,沙夕兰每天频繁出现在厂里的各个车间和施工现场。图书室、资料室经常是她的“休息室”,港机厂的每一位职工也都成了她的老师。

  很快,沙夕兰成了厂技术部主力。

  “沙部长的身高才到我肩膀,可是我总觉得像在仰望她。”和厂里人高马大的小伙子相比,沙夕兰显得格外瘦小,一米六的个头只有七十多斤重,但她却被同事们尊称为“沙先生”。

  不为别的,因为沙夕兰的骨子里总有股不服输的精神。

  一次在京唐港,为了弄清楚每台门机的试运行情况,她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连爬7台门机。双手满是油污,满头大汗,同行的人都不禁向她投去敬佩的目光。

  在港机人才匮乏的年代,沙夕兰凭借过硬的专业基础和不服输的劲头,在港机设计的“钢铁之路”上“钻”出了一条道。据统计,她参与开发的产品,累计为企业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南京港口机械厂也由十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厂一跃成为国内港机制造业的巨头。

  同事们评价说,“沙先生”撑起了南京港机一年7亿多元的产值。

  创新使港机走向世界

  “当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项目都是硬骨头。”从事港机开发研究这些年,沙夕兰用瘦弱的身躯带领她的团队啃下了一块块技术创新的硬骨头。

  2008年,新加坡某集团来中国寻找28吨木片带斗门机制造商。带斗门机一般用于装卸煤和矿石,木片因为其流动性差和比重低的特点,对门机抓斗的要求极高。国内外都没有相关的成熟技术,需要从零开始。

  当时,同行的技术专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成功的。沙夕兰主动请缨,下定决心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从接到任务那一刻起,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似乎着了魔的她不分上下班,整天泡在工作室,埋头研究图纸。

  当第一台木片带斗门机屹立在码头时,全场欢声雷动。该款带斗门机的诞生,填补了世界港机行业的空白,问鼎国际带斗门机制造技术之最。

  但沙夕兰并没有满足,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让南京港机走向世界。

  2010年,印尼第二港务公司需要一次性采购13台门机,沙夕兰敏锐感觉到这是南京港机开拓国际市场的大好机会,便连夜飞往印尼。

  谈判时,无论是客户还是竞争对手,都不敢相信沙夕兰是负责技术的代表。一次次的沟通和博弈后,沙夕兰凭借着多年的专业经验和高水平的技术水准,最终争取到了印尼顾客的信任,为企业拿到了这个国际大单。

  施工阶段,沙夕兰又亲任科技攻关小组组长,克服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等不利条件,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保障措施。

  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沙夕兰带领着大家反复试验验证,将计划落实到每台产品、每道工序,使南京港机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标准要求,产品顺利进入了印尼市场。

  如今,南京港机的产品已热销印尼、孟加拉、新加坡、韩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港机一张耀眼的名片。

  传递劳模正能量

  为更好发挥沙夕兰的专家优势和品牌效应,2011年,南京港机成立“沙夕兰劳模创新工作室”,促进了一批中高级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南京地区港口作业学习交流的知名平台。

  走进沙夕兰的小小格子间,映入眼帘的是分类齐整的文件夹和各种工程施工进度表。虽然是技术部部长,但为了方便与大家探讨技术问题,沙夕兰没有独立办公室。

  在带新人上,沙夕兰很有一套。她注重因材施教,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设计分工安排,还专门整理出各种技术难点问题。面对徒弟们工作中的失误,她并不苛责,但要是态度问题,绝对会毫不留情地批评。

2.png

沙夕兰与同事探讨技术问题

  一次,她和自己的“得意门生”王海雷一起去南通谈项目。王海雷一向做事踏实稳重,然而这次他准备工作却没做充分,不少计算数据未能及时出来,会谈十分被动。事后沙夕兰当着大家的面,在部门会上狠狠地批评了他。

  王海雷回忆:“沙工告诉我,设计工作,一个数据出错就全盘皆输,她的严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每到深夜,同事们经常会看到劳模工作室的灯亮着,一群年轻人还在工作,他们有的在运用最新的设计软件设计图纸,有的在讨论着变幅旋转的技术问题,还有的正在沙夕兰的指点下学习三维设计软件的绘图操作。

  作为全国劳模,沙夕兰有一个愿望:“希望让我的徒弟也都能成为劳模。”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