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薪继火 “雷锋精神”温暖旅途

发布时间:2021-05-24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点点滴滴。”一件件温暖的故事,讲述时代的精神。

  2019年,一部根据“时代楷模”——江苏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的模范事迹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原创现代京剧《幸福“158”》开启巡演。

图片1.jpg

现代京剧《幸福“158”》剧照

  《幸福“158”》用京剧独特的表演方式,通过演绎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里发生的点滴故事,展现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四代人薪火相传的雷锋精神,以及铁路行业服务人员甘于奉献的品格。

  “158”谐音“义务帮”,前身是军人母婴候车室,始于1968年建站初期。2000年3月26日“158”工作室正式成立,京沪高铁开通后更名为“158”雷锋服务站。

  五十余载岁月,四代铁路人,雷锋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温暖了南来北往的旅客。

  五十余载传薪继火

图片2.jpg

施凤英帮助行动不便的旅客

  在南京火车站的“158”先进事迹陈列室,有一张满是记忆的照片。

  照片里,一位身穿制服、留着短发的年轻女客运员正用轮椅推送一名行动不便的旅客过平交道口(铁路和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交叉的地方)。

  为了顺利通过一个高出地面的台阶,女客运员用力下压轮椅握把,使轮椅前端稍稍翘起,同时,由于身体前倾,她头上的帽子向前滑落了一小半,盖住了她的眼睛。

  “这就是年轻时候的我!”56岁的施凤英指着照片里的女客运员说,“当时我都顾不上扶我的帽子了!”

  2000年,南京站精选十余名服务骨干成立一个班组,命名为“158”雷锋服务站。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施凤英成了“158”雷锋服务站的领头人。

  “虽然我是‘158’雷锋服务站的第一代成员,但雷锋精神已经在我们站薪火相传了半个世纪。”施凤英介绍说。

  1968年9月,南京站成立,车站响应毛泽东 “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兴起学雷锋活动热潮。

图片3.jpg

李慧娟在候车室打快板,消除旅客旅途疲劳

  站内职工在全国劳模、客运员李慧娟带领下,自发成立了“学雷锋班组”,利用业余时间帮旅客搬运行李、打开水、缝补衣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此后,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一种职业操守。

  1986年,铁道部劳模、母婴候车室客运员孙燕光制造了一辆平板车,率领职工专门帮年迈、残疾旅客拉行李,送站上车,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

图片4.jpg

孙燕光为旅客搬运行李

  “雷锋车”推了30多年,也将雷锋精神传播了30多年。有人在意见簿上写道:希望你们永远推下去,把这份真情和记忆留下来。

  施凤英是南京站第三代“雷锋”,她如今虽已退休,但退休不离岗。她时常回到车站,一边帮助旅客,一边与年轻的“158”客运员分享工作经验,做好“传帮带”。

  “现在‘158’的主力是80后和90后了,他们干得很不错,把工作交给他们我很放心。”施凤英笑着说。

  用爱温暖旅途

  为残障人士推轮椅、照顾身体不适的旅客、替囊中空空的旅客买票、用手语为聋哑人提供服务……在“158”,每天有记录的服务多达100多次。

  虽然一直在车站内,但客运员们一天下来,来回走过的路程,能多达20公里。一顿简单的午饭,有时要分好几次才能吃完。

图片5.jpg

为旅客推轮椅

  为了尽量保持残障人士上下坡道时的平稳,她们学会了倒推轮椅;为了增加和盲人的亲近感,她们不再用盲棍引导,而是身贴身地搀扶……在服务中,他们不断摸索改进,精益求精。

  外语、手语、心理学、急救法成为客运员们的必备技能,一本1200多页的《中国手语》教材被翻得页边起了卷。

  每天,相近的服务对象,相似的服务举动,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这些和普通人发生的故事,传递着“158”客运员们内心的温度。

  与时俱进传承雷锋精神

图片6.jpg

2015年,中宣部授予“158”雷锋服务站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如今,“158”正在不断吸收年轻力量,同时也紧随时代步伐,提升服务品质。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开发了重点旅客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有效地为重点旅客提供帮助。

  此外,“158”还通过QQ群和微信、微博,延展服务空间,使服务紧跟时代的步伐,更便捷,更人性化。

  2015年,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成为传承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

  以“158”为起点,雷锋精神正沿着钢轨和网络,延伸至更远、更多的地方。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