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取得一点成绩,那是因为我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坚持两件事——学习和创新。”
程军荣口中的“一点成绩”,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称号。
农民出身的他,初中毕业后进入解放军第5311厂。20多年的工厂生活,让程军荣成功地将自己“加工”成了厂里首屈一指的高级技师。
程军荣
勤学习
1995年,5311厂对外招工,程军荣通过考试进入了工厂。
起初,程军荣被分到装配车间当了一名搬运工。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他不由想道:“要是一辈子都这么搬东西,跟在家里种田有什么两样?”
看着车工师傅在车床上将一根根铁棒加工成铮亮的“艺术品”时,他满是好奇。当得知生产出的零件是装在飞机上的,他更是心生羡慕,下定决心要学好一门技术。
经过一番周折,程军荣如愿调去了机械加工车间。
为了练好基本功,程军荣每天泡在砂轮房里练习,普通人坚持不了一个小时就会离开,他却要呆满8个小时。一天下来,嘴巴和鼻子里都是灰,吐出的唾沫都是黑色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般人要3个月才能在师傅的指导下上车床,程军荣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能上车床,3个月就掌握了一般零件的加工技术。
工作中的程军荣
自觉初中文化水平过低,程军荣报了夜校学习高中课程,毕业后还考取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夜大专科。由于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自习教室,同学们都笑称他为“熄灯员”。
为了提升技术,在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情况下,他举债花了9000多元购买电脑,用于自学数控加工的编程软件。直到两年后,他才将从师傅那借来的钱还清。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03年,程军荣获得了江苏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第一名。不久后,他还取得了高级技师证,一跃成为工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爱钻研
获得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第一名后,程军荣信心倍增的同时也感觉到了压力,“因为大家都在看着我”。他开始学习各种技术,希望能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一年夏天,车间购进了电火花加工机床等新设备,程军荣没有被安排学习新设备的操作。求知心切的他想了个“歪点子”,向领导提出宿舍太热睡不着,希望晚上在车间休息,领导同意了。
每天同事们下班后,程军荣就跑到这些设备面前熟悉面板、输入程序、试加工零件,经常忙到夜里11点多。由于机床的原理基本相通,一个夏天过去,他竟也掌握了这些设备的加工技术。
出乎意料的是,不久后,操作新设备的车间工人出了车祸,需要在医院静养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车间主任急得团团转,偷学技术的程军荣成了“救星”,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
程军荣的爱钻研渐渐出了名,工厂也赋予他更多重任。
某型飞机的一种零件长期依赖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为了打破垄断,自制任务落到了程军荣的身上。
历经上百次的失败和反复试验,他琢磨出旋转冷滚压加工方法,成功加工出这种零件,仅模具费就省了30多万元。
同事们都说:“军荣,你的名字起得好,真是我们军工企业的光荣!”而在程军荣看来,再平凡的岗位都有成功的机会:“我就是用小小车床也能成就匠人梦想。”
巧创新
2008年,工厂成立了程军荣劳模创新工作室,能工巧匠的智慧聚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更大的力量。
2014年,某型飞机的电子干扰吊舱出现电子元器件老化和系统失效等故障,需要替换单价十几万元的水箱冷却部件。国外公司却拒绝工厂单独购买部件的要求,提出要整体购买,每套价格达450万元。
十几万对比数百万,这是赤裸裸的仗“技”欺人,厂长气得直跺脚。部件的国产化改造就这样开始了。
劳模工作室团结合作、分头行动,先后跑了十多个研究机构,请教了上百位专家教授。历经三周的反复试验,开创金属弯形的新工艺,获得2个发明专利和1个实用新型专利,仅花了60多万元就完成该部件的国产化试做。
该项目获得全国总工会15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并被评为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这个创新的年代,不创新会落后,创新慢了也会落后。技术工人的创新非常重要,毕竟再完美的图纸也需要技术工人配合加工出产品。”
如今,工作室的十余名成员在程军荣的带领下,担负空军新型飞机机载设备机械制造、修理,以及航空相机机械零部件生产、国产化部件改造项目中机械部分技术攻关创新任务,获得十几项专利授权、一百多项技术创新。
程军荣的想法很简单:“作为技能型工作室,虽然我们做不了轰轰烈烈的成绩,但把每一个自制件做成精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参考资料:综合现代快报、新华日报、南京工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