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南京,告别了春日的和风细雨,转瞬间已是烈日当空。南京市六合区钱仓社区小营朱组,空旷的田野里,三台旋耕机正在“突突”声中破地开犁……
不多会儿,最边上的旋耕机停止了作业,朱春华从车上下来,望着远方还未完全耕好的地,满眼的期待。
这里是朱春华承包的农场。身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他,承包了1200多亩土地,在做强农村粮食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于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朱春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勇吃“螃蟹”,当起了职业农民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朱春华,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十几岁就开始学着种田了。可农村传统的耕作模式,存在着投入成本高、土地产出低、技术含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用朱春华自己的话来说,家里的几亩田一年忙到头只能保证全家人的口粮,根本谈不上赚钱。
为了补贴家用,朱春华还需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打工的经历让从小机灵、善于摸索的朱春华开阔了视野,也让他开始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民起早贪黑,辛辛苦苦种粮食,却依然产量和收入都上不去,还需要打工来补贴收入?
几年下来,选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土地逐渐荒废下来。朱春华暗暗着急,总觉得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我生来就是一个农民,国家建设也需要农民,要不然大家吃的粮食谁来种,老百姓的饭碗谁来保?”思虑再三,朱春华决定做个职业种粮人。
2012年,年过四十的朱春华发现规模种植“有利可图”, 他准备承包土地专职种地,但是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原来,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两口深知种地的艰辛,一季农忙下来都要瘦个好几斤,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如此拼命。
家里唯一不反对朱春华的,是他的儿子。那时儿子刚上大学,了解国家支持规模化种植的政策,觉得这一块是有前景的。
有了儿子的支持,朱春华不再犹豫。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他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当起了职业农民。
在田地里工作的朱春华
带头致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承包的这200亩土地,再不是靠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方法来耕种。朱春华积极参加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定期邀请栽培、植保、耕保等方面的专家到田头进行实地查看指导,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有效运用。
在政府的补贴下,朱春华购买了很多新型农机设备。农场各方面的运作出乎意料地顺利,承包第一年就赚了12万元。
尝到甜头的朱春华越干越有劲,承包的土地也越来越多。截止到2020年,他的家庭农场流转的耕地已扩大到1121亩,朱春华笑称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种上千亩地。
科学种田让朱春华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而他也更加乐于尝试新技术。
在进行机械化、科学化耕种的同时,朱春华积极探索创新水稻种植新模式—稻鸭共作技术。稻鸭共作,就是将鸭子散养在稻田里,鸭子在水田中觅食吃虫,来回穿梭,可以将水稻叶子上的虫卵抖下来,减少病虫害发生。
如此一来,水稻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打农药,保证了作物的绿色环保。2019年,稻鸭合计产值2125.6元/亩,直接经济效益1187元/亩,是常规水稻生产的2倍左右。
除此之外,朱春华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院合作,将自己的田地作为科研课题的试验地,承担了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农场作为江苏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累计推广新技术共7项。通过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生产道路,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算成功,只有大家把农业技术搞上去了,才是真正的成功;一个人的富裕并不算富裕,只有大家共同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朱春华如此说,也如此做。
朱春华带领乡亲们致富
这些年来,他努力提高周边群众农业生产技术。从大田耕整、水稻小麦的插秧播种,到除草、防病、治虫、施肥、收割,朱春华都要走下田头,帮助农户精细管理每个环节。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农户水稻亩产年年创新高,水稻机插秧的亩产都超过了650公斤。
长期的田间作业把朱春华的皮肤晒得黝黑,他给周围人带来了新的种粮理念,带来了新的致富道路。他,体现了一个勇于奋斗、勤劳朴实的新农民形象。
参考资料:综合南京日报、南京晨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