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南京军区先后两次召集相关人士研究南京的人防工作,提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搞山”。
7月16日,南京市革委会专门开会进一步动员落实山岗人防工程的施工任务,南京城内的狮子山、清凉山、五台山、九华山等9座山岗都在计划范围内。
其实,这只是多年来,南京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
写有“民防工程”的指示牌
特殊时期
大力构筑应急工事
“人防工程”并不是一个稀有名词,在战争年代可是无数人的“保护神”。在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有效地隐蔽人员和物资等方面能提供有效的保障。
1969年,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并蓄意挑起珍宝岛等边境冲突。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边境冲突有着扩大成战争的趋势。
在这样的环境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提出“城市防空要有人抓”“房子底下要挖洞”等一系列的战备思路。
人防工程建设
当时的南京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沪、宁芜等多条铁路交汇,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更是加强了南北的交通联系。
然而,这样一个有着90万人口的城市,仅有人防工程4万平方米,防空设施基础薄弱,一旦遭遇空袭,损失将极为惨重。
10月底,南京市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强化备战教育,发动群众大搞防空应急工事。在南京市军区和南京市革委会的领导下,群众挖掘防空洞的热情迅速高涨,几乎达到“家家烧砖、户户挖洞”的程度。
位于鼓楼区剑阁路31号的居民小组只有24户、73人,其中老人和小孩就占到了36人。虽然劳力严重不足,又缺乏挖洞工具、材料和经验,但他们说干就干,拿家里的面盆、菜篮做工具,临时拜师学砌砖。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人防工程建设情况
仅仅46天,该居民小组就挖了一条长220米的地道。
战争氛围浓郁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构筑应急工事,是备战时的首选之途。经费、物资以及施工机械等因素,使得这个阶段的人防工程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未能按科学的战术、技术要求进行施工,总体上质量不高。
1977年在地下人防工程里进行生产
此后的几年里,南京市革委会和南京军区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山岗坑道工程、远郊人防工程等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新时期
谨遵“平战结合”原则
1978年10月,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提出“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建设方针。工程建设已由新建为主,转移到对现有工程平战结合、维护管理和部分工程的加固改造、影响地面建筑交通安全和城市市容的收尾工程方面。
从此,人防工程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也对土地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南京市人防工程建设除了按照规范化的标准修建建筑外,还将部分防空洞、人防设施与地下步行街、地下交通枢纽等进行了融合。
新街口附近的人防过街通道
1979年国庆节,南京市机械局五台山人防工程按园林风格布置一新,分为欣园、赏园、探园等几部分,设置音乐茶座、盆景展览、趣味游戏等供市民游览休闲。
这是南京市首次将人防工程向社会开放,3天时间就吸引了6万多市民参观游览。
要说南京城区利用率最高的人防设施,莫过于新街口的地下综合体了。根据城市规划,结合地铁1、2号线换乘站进行建设,将该地区正洪街地下商业街、中央商场、大洋百货、东方商场等十多个地下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地下网络空间,总建筑面积超过了40万平方米。
先锋书店
而位于南京市五台山的先锋书店,就是由人防工程改造而成,目前已然成为南京的文化标志。
如今的人防工程成了人们夏日纳凉的好去处
每年夏天,南京都会免费开放雨花山人防工程、狮子山人防工程、菠萝山人防工程等“防空洞”。近些年来,这些“防空洞”的内部环境是越发的好了,电视机、饮用水、书刊和WiFi信号等一应俱全,为民众在炎炎夏日提供一个个惬意的避暑环境。
这些老式人防工程的改造缓解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矛盾,完成了原有防空洞向现代化的转型。
参考资料:《1969年至1978年南京人防工程建设》
《挖洞时代——南京防空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