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那么早牺牲,一定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能为祖国作出很多贡献。”
2008年,一位名为彭毓芬的老人去世。弥留之际,她一直握着一块带有血迹的手帕,喃喃念着爱人的名字——成贻宾。
1949年4月19日,黎明的前夕,年仅22岁的成贻宾牺牲,成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
成贻宾
新生十条
成贻宾出生于江苏宝应,自幼聪慧过人,4岁就能作对联。到南京模范中学求学时,还因品学兼优,获得校方免除学费的奖励。
1942年的夏天,放暑假回家乡的成贻宾,在河边遇到正在洗衣服的彭毓芬。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就订下婚约。
彭毓芬
1944年初,17岁的成贻宾写下了著名的“给未婚妻的信”。
在这封成贻宾称为“甜蜜的信”里,没有甜言蜜语,有的是一位青年学子的理想与抱负。信中提出了“新生十条”:“一个新生,一定是有纪律的生活,严格地律己,忠诚地待人。一个新生,一定有果敢的毅力。要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地,和黑暗的阻挠斗争……”
他把这十条作为自己的十块指路牌,努力地向“新生”猛进。
1947年暑假,成贻宾同时报考清华大学、英士大学和中央大学,均被录取。最终因缺少去北京的路费,就近入读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成贻宾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探索人生的道路。“人生的理想何在?人生的理想即在为社会服务。”他将人生理想的坐标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势之中,探索研究长江三峡水利电力资源的开发课题,希望能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彭毓芬也在他的鼓励下来到了南京,学习幼教。这对年轻的爱侣,不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思想上也共同进步。
血案发生
在学校,成贻宾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除参与学生会活动和社团活动外,他还积极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员、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社员组织的革命活动。
历次爱国运动中,成贻宾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1949年4月1日一早,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师生员工6000余人,手拉手走上街头示威游行,高呼“反对假和平,实现真和平”的口号,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和平条件。
成贻宾负责宣传工作。前一夜赶制游行宣传品直至深夜,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请愿队伍中。时而和游行师生高唱革命歌曲,时而向国民党士兵宣传“不要把枪口对着同胞”,时而告诉市民“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队伍从四牌楼中央大学操场出发,行至总统府递交请愿书,后继续沿街游行,直至下午二时左右到达金陵大学操场,各校分别列队返回。
就当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游行学生经过大中桥头时,“军官收容总队”千余人发起猛烈袭击。消息传来,成贻宾和数百名同学立刻集合冲出校门,前去支援。
但敌人的暴行并没有停止。
在前往总统府抗议暴行的队伍中,成贻宾负责维持秩序和警戒。几个军警将其团团围住,用皮带、皮鞭、棍棒等击打,致使他头部受伤,脾脏破裂。
最后时刻
经学校地下党组织救护,成贻宾被送到了丁家桥中大附属医院。
彭毓芬赶到时,只见他血流不止,奄奄一息。彭毓芬哭着洗他换下来的血衣,不眠不休地护理了几天几夜。成贻宾的同学们献出了1700毫升鲜血注入成贻宾体内,有的还变卖了金首饰给他买来营养品。
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成贻宾一直顽强地与伤痛抗争,安慰前来探望他的亲人、老师和同学,未曾显露半分伤感。
4月19日清晨,由于伤势过重,成贻宾还是离开了人世。噩耗传至他生前所在的班级,正在讲课的教授暂停上课,与学生们一同站立致哀。
国立中央大学同学向成贻宾烈士致敬的书函
1950年,成贻宾被迁葬于雨花台,成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而彭毓芬把泪水化成动力,继承他的遗志,专注于幼儿教育领域,在教学岗位上坚持一生。
彭毓芬一直挂念着成贻宾,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刻,她向女儿讲述了这段往事。
在整理遗物时,彭毓芬的女儿发现,母亲珍藏着与成贻宾有关的一切。泛黄的照片和书信里,永远地尘封着那段革命年代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