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雨花烈士陵园以南1.5公里处,是知名的“皖南事变三烈士墓”。
三烈士,新四军副军长(政治委员)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以及副参谋长周子昆,三人均在“皖南事变”中英勇牺牲。时年,袁国平35岁,项英43岁,周子昆40岁,天地同悲、草木含恨。
国破家亡,举国抗战的背景下,同室操戈造成的千古奇冤,震惊中外。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行径,遭到所有人的痛斥。
牺牲的英雄,不能被遗忘。解放后的1952年,华东军区政治部派专员赴泾县,寻找到了烈士遗骸,同年7月23日,一封寻找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三烈士遗骸、迁葬南京并正式举行安葬仪式的报告,由华东军区政治部递交给了北京。
让三位烈士安息,被提上了日程。
项英、周子昆、袁国平
身陨疆场
皖南事变,是中国革命史上悲壮一页!
1941年1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蒋介石集团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安徽省泾县茂林以东山区,聚集5万多重兵,对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局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进行包围袭击。
1月4日的雨夜,新四军9000多名战士接到命令,踏上突围征途。此后的九天九夜,他们走向了一条生死存亡之路。
战斗异常惨烈,在经历无数次的突围战斗后,新四军弹尽粮绝,最终寡不敌众,阵地全部失守。9000余名抗日志士,只有2000余人突出重围,陆续到达苏南、皖中、苏北,其余6000余人均失散被俘或壮烈牺牲。
事变中,袁国平是第一位牺牲的军部首长。
1月12日晚上,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随大队向北突围,在大康王一带遭到顽军的重兵堵截,牺牲在战场上,他的警卫员及其他随行人员,迅即将他掩埋,并做上记号,以期日后寻找遗骨。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在向南转移途中,与副参谋长周子昆及其警卫员相遇,在与国民党军队周旋的过程中,他们多次变换隐蔽地点,最后在泾县与旌德县交界处赤坑山上的蜜蜂洞落脚。
3月14日凌晨,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军部副官刘厚总叛变,在蜜蜂洞里枪击项英、周子昆,打伤黄诚后,带着军费下山投敌。
项英、周子昆在蜜蜂洞被叛徒杀害
当住在附近的新四军战士发现时,项英、周子昆已经牺牲。战友立即用仅有的两条毯子将遗体包裹起来,在附近寻了个隐蔽地点挖坑掩埋,并做上区别的记号。
寻找遗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袁国平的夫人邱一涵、周子昆的夫人何子友和项英的女儿项苏云、儿子项学成,分别向组织上反映,要求寻找烈士的遗骸,正式予以安葬。原在皖南随同烈士战斗的新四军老同志,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与要求。
恰逢此时,当年参加掩埋项英、周子昆遗体的原新四军军部参谋刘奎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也向组织上反映掩埋烈士遗体的情况,提出了参加寻找的要求。
刘奎(右二)与朱德合影
在征得组织上的同意后,8月14日,华东军区政治部出面组织,由刘奎率领,带着项学成以及当时了解情况的人员,专程赶赴皖南,与当地党政机关及群众一起寻找烈士遗骸。
搜寻人员从这个山沟走到那个山沟,终于在泾县蜜蜂洞附近,找到了他们在11年前亲手参与掩埋的项英、周子昆的遗骸。
袁国平的遗骸,也由参加过埋葬的人员找到。
魂留雨花
三位烈士的遗骸随后被运抵南京,存放于南京市殡仪馆。
由于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墓地,加之对安葬地点也需要多方商量、勘察,并征求烈士遗属的意见,一直到1954年秋,安葬地点才最终敲定。
皖南事变三烈士墓
墓地位于如今的花神大道雨花功德园内,于当年11月正式动工,用石块和水泥砌成坟包式。次年4月,并排的3个墓(中为项英墓,右为袁国平墓,左为周子昆墓)和墓道公路、墓碑等全部建成,并在墓的后面和两侧种植松柏。整座墓地气势雄伟,布局严整,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
1955年6月18日下午,三烈士遗骸入殓仪式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礼堂正式举行。入殓前,尊重烈士遗属的意见,将烈士遗骸按照人的结构整理包扎,并穿上军服。
第二天上午,三位烈士正式安葬。八时半,装有烈士遗骸的棺木,在哀乐声中,从南京军区总医院礼堂起灵,由首长和遗属扶棺移上灵车,开始出殡。南京军区首长和司令部、政治部等数百人参加了送葬。
一个小时后,三位烈士的棺木抵达墓地,在哀乐声中下葬。
从此,三烈士便长眠于此。
整个安葬过程,庄严而隆重,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内对外均未作报道。
“皖南事变三烈士墓”铭牌
三烈士安葬后,每逢清明和重大节日,烈士遗属和南京群众、解放军战士,都会前往三烈士墓前扫墓、瞻仰和凭吊,表达对三位烈士的思念和崇敬之情。
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三烈士牺牲50年后1991年的植树节,义务劳动种植的数百棵松树,正挺立在通往墓地的道路两旁,默默地守护着这三位英雄。
参考资料:《皖南事变三烈士遗骸迁葬南京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