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依然在 南大走出“核司令”

发布时间:2019-07-28 17:26 来源:凤凰网江苏

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亲自为程开甲戴上勋章。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那东方巨响,他藏身在茫茫戈壁20年,直到多年后才被人们知晓。

在奔赴新疆前,这名“中国核司令”曾在南京大学任教数年,全力推动了学校物理教研的发展。

教授成“学生”

1950年,海外学成归来的程开甲来到他的母校浙江大学任教,浙大的理学院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颇具一定地位。

由于新中国遭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一场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大调整就此展开,程开甲随之来到了南京大学。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调不光是调整了工作单位,连专业方向也变成了金属物理,一个他未接触过的领域。

程开甲(中)在南京大学

程开甲(中)在南京大学

当时大力倡导学习苏联的建国经验,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南大物理系将金属物理摆在了重要地位。

程开甲从事固体物理研究主要是做基础理论,金属物理虽是固体物理的一部分,但更偏向于应用,由此说来他算得上是个“门外汉”。但国家需要,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与他搭档组建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物理系主任施士元熟悉X射线,用X射线分析金属结构的工作全由他一手抓。

面对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他放下教授的架子,主动找专家、到外单位去学习。每周,程开甲都到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听金属课,如同一位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一般,孜孜不倦地汲取着知识,收获颇丰。

为了学习锻压加工知识,他带着青年教师趁着暑假前往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金属研究所,他从基础开始学习金属内耗的理论和实验以及材料测试等。

从沈阳回来后,程开甲就开始添置实验设备,建立了相关实验室,金属物理教研组这才算完整建成。

当时程开甲和施士元各开了两门课,一位苏联金属物理专家来南大讲学时,认为这样一来讲学过多。但程开甲坚持了下来,在他看来,对于物理系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处理好是实际与理论的关系。为此,除了上好自己的课,每逢施士元开课,台下也必有程开甲的身影。

1957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合影(第2排右6为程开甲)

1957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合影(第2排右6为程开甲)

向科学进军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随后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的号召。

全国6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北京,经过近半年的反复研究和讨论,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程开甲作为固体物理和金属学方面的专家,参与了这一宏伟规划的制定。

如此的长期科学研究规划,在中国尚属第一次,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从北京归来不久,程开甲又参加由高教部组织的访苏代表团,不少大学校长也在团中。一行三、四十人先后访问了苏联多所大学与著名研究所。回来后,他就写下了中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此书成为当时一些高等学校物理系用的教材。

陈开甲所著《固体物理学》

程开甲所著《固体物理学》

时至1958年,钱三强在全国各地呼吁推进原子能技术的发展,有着开拓经验的程开甲又一次被推到了这项工作的前台。将辛苦建立起的金属物理教研室交付他人,程开甲再与施士元联手,组建了南大核物理教研室和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

为了加快教研组建设速度,本就不多的人又分组承担科研项目,程开甲带着几名年轻教师研制双聚焦β谱仪,一种可以测量元素电子衰变能谱的仪器。

国内没有好的前例可以参考,他们只能根据一篇苏联专家的论文进行研究,遇上专业知识的空白就向别人请教。在不断克服困难中,β谱仪研制成功,不久后程开甲他们又动手做了台直线加速器。

就在程开甲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时,一纸命令将他调往北京,主持和决策中国核试验技术的全局工作,在学术界一消失就是20多年。直到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程开甲又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程开甲老年时

程开甲老年时

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他只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参考资料:《回忆我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时候》

      《“两弹一星”元勋传》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