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珠江路和浮桥交叉口,熙来攘往的热闹路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桥,名为“珍珠桥”。
珍珠桥现貌
此桥的历史,可回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公元229年,东吴大帝孙权定都南京,为方便宫城运输物资,便人工开凿河道,直通秦淮河。因落雨飞溅,状若珍珠,“珍珠桥”由此得名。
珍珠桥旧貌
岁月如梭,珍珠桥一直默默见证着古城变迁。
直到1931年,这里发生的一件惨案,让珍珠桥成为舆论焦点。
“刮民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一夜沦陷,日军的蛮横侵略让国人暴怒。
各地抗日爱国运动由此爆发,热血的青年学生成为潮流先锋,全国各地的学生代表纷纷前来首都南京,要求政府坚决抗日,收复国土。
南京,成为学生请愿中心。
9月23日,南京举办反日救国大会,20多万人参加大会并游行;9月25日,由共产党人发起的首都学生抗日救国会成立,各校开始组建义勇军;9月28日,大雨中,3000多名学生上街请愿……此后,抗日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全国抗日呼声日益高涨。
1931年,南京、上海的学生在南京国民党政府门前集会,要求出兵抗日
但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蒋介石不顾国土沦陷,“围剿”红军,还南下江西督战,对抗日爱国运动则是颁布“维持全国秩序令”,此后更是通令制止全国学生示威游行。
矛盾一触即发。
12月初,来自北京大学的230余名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来到南京。队伍在成贤街遭到军警的殴打,185人被捕,30余人受伤。为解救这群学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学生前往示威、援救。
中共江苏省委利用国民党当局镇压北大学生示威团的事实,动员广大群众到南京示威。面对示威团,国民党政府一边发出通告,说示威群众“举动逾当”,一边向铁路局下命令,“凡学生等团体晋京概不准放行”。
但学生们态度坚决,不为所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代表越来越多,为了统一行动,学生们成立示威团联合办事处。12月15日,示威团前往教育部、外交部示威,却发现两处均空无一人,转去国民政府,竟也扑了个空。愤怒之下,学生爬到大门上,将“国民政府”改成“刮民政府”,在两旁写了一副对联:“蒋家天下陈家党,尸满中国血满城。”
在抗日反蒋怒潮的猛烈冲击下,蒋介石使出惯用的伎俩,又一次宣布下野。但在下台之前,他早已为卷土重来做了种种准备。12月16日,蒋介石发表下野通电后的第二天,他在国府谈话会上表示“虽系辞职,仍以中委资格辅佐国事”。
也是在这一天,《中央日报》用大字标题登出“共匪千余攻打中央党部”,同时刊出国民政府《告南京市民书》,号召市民驱逐示威学生。
学生的怒火到达顶点。
血染报馆
12月17日上午9时,各地示威学生数万人从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整队出发,经中山路、鼓楼、湖南路,一路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前进。
国民党当局此前已收到消息,铁门紧闭,并加派多名军警在门外警戒。学生到后,只能在门外高呼口号,遂又转向国民政府进发。
队伍途经珍珠桥,见到中央日报馆,怒火又一下涌起,大家恨透了这张造谣欺骗、无事生非的报纸,义愤填膺的学生冲入报馆,质问为何登载歪曲污蔑学生救国运动的新闻和文章,要求报馆更正,但无人理睬。
队伍中有人发出“捣毁报社”的怒吼,学生们蜂拥上前,掀下中央日报门牌,割断电话线,拆毁印刷机,把铅字、印模抛入珍珠河。
此时,早有准备的宪兵,手持棍棒枪支,从马路两边围上来,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展开血腥镇压。
短短十几分钟,30多名学生重伤,60多人被捆绑逮走。其中,上海文氏英文专科学校学生杨同恒在头部、胸部被刺伤后落入珍珠河,壮烈牺牲。
学生从报社撤走后,派臂佩红十字章的女救护队前往救护。军警竟不问情由,将救护队员毒打一顿,还向空中开枪十余响用以威吓。
当晚,学生纷纷回到学校,把血衣挂在礼堂前面两旁的梧桐树上,鸣钟集合,高呼“抗议政府屠杀学生”“打倒蒋介石”等口号。
这便是震惊中外的“珍珠桥事件”。
此次惨案,成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的顶峰。惨案发生后,示威团决定化悲痛为力量,通电全国,继续示威。但第二天一早,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就调集宪兵、警察,包围中央大学一带,大肆搜捕爱国学生,同时强行将来南京示威的各地学生押送到下关车站和码头,迫使他们返回原地。
虽然各地学生被押送离开南京,但斗争仍在继续。宋庆龄、鲁迅、沈钧儒等各界爱国人士纷纷痛斥国民党的反动罪行,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国民党当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走驻在中央大学的军警,代理行政院长、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在报上向学生赔礼道歉。
抗日风潮,再次遍布全国。
参考资料:《南京人民革命史》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