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雨花台,英雄纪念碑。
雨花英烈们以满腔热血,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长卷上镌刻了一座红色丰碑。
这座红色丰碑,如今高耸在占地面积4860平方米的纪念碑平台上,碑高42.3米,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
整个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碑额形如红旗和火炬,碑身正面为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
鲜为人知的是,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是从6.8米“长”高至42.3米的。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纪念
雨花台古称玛瑙岗、聚宝山,是南京城南一座美丽的山岗。然而,在1927年以后的一段岁月里,这里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刑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在这里牺牲的烈士数成千累万,目前已知姓名的只有1519位,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东北抗联创始人罗登贤,刘少奇早期革命伴侣何宝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1949年12月,成立“雨花台人民革命烈士陵园筹建委员会”,划定了陵园的范围、征收了土地并进行了绿化造林。1950年夏,在主峰竖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6.8米,东、西、北三个烈士殉难处建立了“革命烈士殉难处”标志,筹委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教授主持着手制定陵园总体建设规划方案。
1952年,杨廷宝主持了烈士陵园中轴线的规划设计。
1953年,雨花台烈士陵园首次展出烈士照片。次年,在原“二泉”一间约100平方米的大厅内陈列40位烈士的头像、简历及革命事迹。
1955年,幽静典雅的安隐寺庙宇被修整一新,雨花台烈士纪念陈列室也随之迁入其中,烈士增加到58位。
1966年至1976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陈列工作一度终止。
设计
“文革”结束后,陵园建设再度开始。1979年,北殉难处烈士就义群雕开工建设,在规划的纪念中轴线上,烈士纪念馆和忠魂亭也相继建成,供人们凭吊。
1980年,陈列室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展陈,也是最后一次。
展陈展线长150米,陈列面积460平方米,共展出71位雨花英烈的英勇事迹,展出烈士照片、遗著、遗物等史料文物455件,重要辅助材料338件。
与此同时,作为雨花台烈士陵园建设方案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象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设计,也被提上了日程。
1981年,烈士纪念碑向全国征集了578个方案,经建筑专家评选出50个优秀方案。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设计方案图
1983年9月9日,雨花台烈士陵园建设委员会成立,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始了全面扩建。次年4月,作为陵园纪念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正式破土动工。
当时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被人们寄予厚望,设计纪念馆的重任,交给了建筑大师杨廷宝和他的学生齐康。
在此期间,杨廷宝仙逝,齐康接过了老师未完成的工作。
“当时很多专家认为纪念碑不能高于14米,但后来我觉得这个纪念碑既然要统领整个中轴线,就必须要高,所以我就用了42.3米——‘4·23’是南京城获得解放的日子。”齐康回忆。
题字
为了更好地传播雨花英烈精神,南京市政府决定请邓小平同志为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正式题写纪念碑碑名和纪念馆馆名。
1983年5月,时任雨花台烈士资料室主任的罗庆新和同事郭必强来到北京,托人向邓小平转达了题写碑名、馆名的请求。很快,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就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的邓小平亲笔题字“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字迹刚劲有力。
邓小平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到上世纪末,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群正式落成。在烈士陵园纪念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忠魂亭、纪念浮雕、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就义烈士群雕等。
重建的纪念碑高42.3米,寓指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碑额似红旗、如火炬,碑身镌刻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大字,背面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武中奇书写的碑文: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革命先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英勇斗争,壮烈牺牲在雨花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篇章。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碑座前站立着一尊“砸碎旧锁链”的青铜圆雕,高5.5米、重约5吨多,象征着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宁死不屈”的主题。
英烈身虽殒而精神长存,每年前来雨花台凭吊的人络绎不绝。
青山有幸埋忠骨,雨花英魂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