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 从南京走向大西南
1949年10月3日,蒙蒙细雨中,西南服务团的各支队列队前行。团员们一路高唱着战歌,出挹江门过长江,在浦口车站乘上了火车。
“走,向着大西南走!西南的同胞不能再等待,他们是处在水火中,他们现在是渴望着解放……”列车徐徐启动,歌声却未停止,这曲《走,向着大西南走》成为服务团成员们的青春记忆。
在南京参加西南服务团的总共有3000多人,南京是西南服务团的组建地,也是出发地。
西南服务团离开南京时经过挹江门
发动青年去西南
1949年春,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解放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全国形势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继续进军华南和西南。
可当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干部怎么办?原先随军南下的干部已经分配完,再从老解放区抽调干部可能性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向党中央建议:在新解放的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招收青年学生参加革命工作。
经过深思熟虑,党中央同意了邓小平的建议。在研究这支南下干部队伍名称时,邓小平强调:叫服务团好,叫服务团更能体现和符合为西南人民服务的宗旨。
6月25日,南京市军管会发出“把胜利的红旗插到西南去”的号召,并公开招收西南服务团团员。
参加西南服务团的金陵大学学生在出发前留影
在南京的高校中,最先响应党中央号召的就是中央大学了。他们率先成立西南服务队,号召“有志青年参加西南服务团”。有的同学还贴出挑战书:“响应党的号召,为解放大西南贡献青春!”随后,文昌桥餐厅四周、学生宿舍墙上、学校布告栏内,贴满了响应书、决心书。
中央大学川康滇黔四省同学联合会也迅速成立,号召来自西南边陲的同学挺身而出,投笔从戎,报名参加西南服务团,“打回西南去,把解放的旗帜光荣地插遍故乡的原野”。
到7月中旬,中央大学共有349人被批准参加西南服务团,占报名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些热血学生们随着人民解放军的南下,跋山涉水,挺进大西南,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听邓小平作报告
从7月开始,西南服务团在南京集训了三个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解放区政策等都是服务团成员的必修课。
后期,服务团进行了必要的军训,练习行军、打背包、捆绑腿,学员们冒着酷暑在南京街头、紫金山麓、玄武湖畔进行了行军训练。
集训的日子里,邓小平在中央大学操场作的报告最振奋人心。
南京市立第一中学参加西南服务团同学合影留念
9月21日上午,团部传来了邓小平要来作报告的消息,大家匆匆吃完午饭,整好队来到中央大学。
整场报告是在操场上进行的,一张学生课桌,一只水瓶,一个烟灰缸,组成了演讲的主席台。邓小平坐着吉普车来,穿士兵的短袖短裤军衣,只带了几名警卫员。
当主持人宣布邓小平讲话时,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他走上讲台,将帽子一脱,在与大家打完招呼后,开始了自己的报告:“今天作报告的题目是‘老实’二字。”
整个会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多年后,据现场听报告的同志回忆:“邓小平作报告时手上没有稿子,总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邓小平在报告中着重谈了到西南后,团员工作中可能发生与党的关系问题和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他勉励青年们说老老实实的话,做老老实实的事,做老老实实的人。
南下行军八千里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西南服务团的团员们在喜悦之余也在加紧收拾行装——明后天就是出发前往大西南的日子了。
10月2日、3日,西南服务团一万六七千人陆续从南京出发了,其中在南京报名参加的三千余人大都被编入了云南支队。
《新华日报》在欢送西南服务团的报道中写道:“西南服务团的同志们,大西南数千万等待解放的人民正在向你们招手,祝你们一路平安,配合二野迅速解放大西南。”
服务团乘坐的是铁皮闷罐车,紧闭的车门只留一条小缝。一节车厢里挤了一百多人,大家分成两排,各自头靠着车厢席地而卧。
行进中的西南服务团
数十年后,团员汪作民回忆那段坐闷罐车的往事时,仍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当时一点没觉得苦。”
八千里路的“小长征”中,跨越苏、皖、豫、鄂、湘、黔、滇七省,有三千多里是徒步行军。团员们身背背包,腰挎米袋,轮流扛大枪,宣传队的战友还要随身携带锣鼓等道具。进入西南后,团员们与当地干部一起,开展政权接收、建设与巩固工作。他们当中,有的不幸牺牲,有的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西南……
这群当年参加西南服务团的老人,谈到这段经历,几乎都说到四个字:青春无悔。
正如宋任穷评价西南服务团时所说:“不愧是投笔从戎的一代,自我牺牲的一代,无私奉献的一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