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捐一分钱 700万少先队员的“壮举”

发布时间:2021-07-27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在雨花台主峰西侧的“烈士西殉难处”以西,有一处“红领巾广场”。

  一面花岗岩建成的少先台庄严伫立,上面镌刻着少先队的星星火炬标志,象征着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这座广场是由全省700万少先队员每人捐献一分钱兴建而成的。

1.png

  红领巾广场少先台

  雨花英烈

  在雨花台,长眠着这样一位英烈,他33岁就担任了南京市委书记。被捕入狱后,面对来探监的母亲,他用“母子分梨”来表达为信仰献身的决心,坚定地走上雨花台的刑场。

  他就是雨花英烈孙津川。

  1980年,坐落在雨花台畔的工农小学(现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迎来一名特殊的校外辅导员——孙以智,她是雨花先烈孙津川的侄女。

  孙以智是孙津川烈士的侄女。孙津川烈士牺牲时,她还没有出生,但她是听着大伯的事迹长大的。

  南京解放前夕,孙以智的祖母向她讲述了大伯孙津川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第二天清晨,在大街上迎接解放军进城时,奶奶深情地说:“津川的战友回来了,津川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取得胜利了。”后来,孙以智追随大伯孙津川的脚步,光荣参军,从一名少年成长为党的战士。

  1979年,雨花台烈士群雕像隆重落成。其时,十年动乱恶梦已去,人民需要振奋精神迎接未来。

  已经从部队转业的孙以智一直在思考:“我是在党的教育、烈士精神的鼓舞下成长的,该为子孙后代做点什么?”

  致敬烈士

  1980年2月,孙以智与雨花台小学、工农小学全体少先队员一起,向全省少先队员、小朋友发出倡议书,号召开展“向雨花台烈士致敬”活动。

  倡议要求,在学习先烈革命精神的同时,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每人敬献一分钱,在雨花台兴建红领巾广场,以表示全省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学习先烈,誓做革命接班人的坚强决心。

2.png

少先队员将7万元分币捐献给雨花台

  倡议在全省引起极大反响。大家通过捡废纸、捡玻璃、缝手套、割青草、剪兔毛,积攒零钱,共集资7万多元。在共青团省、市委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数千平方米的“红领巾广场”于1981年6月1日破土动工,1982年5月31日建成开放。

  在广场建设的过程中,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组织少先队员,利用星期日和节假日,轮流参与义务劳动,拔除杂草,清理地面碎小石块,在劳动中加深了对“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红领巾是烈士鲜血染成的”道理的理解。

  随后孙以智又和学校老师组织少先队员们去修整知名烈士墓区的墓道,拔草夯土,直到烈士陵园的工人把墓道拓宽,铺上了石砖,更加方便群众来凭吊了。

  孩子们在学习烈士精神的同时,以自己劳动所得为红领巾广场捐款的热情在全省各个角落兴起。

  精神动力

  红领巾广场建成后,成为全市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学校经常在这里组织各种活动:新队员入队立誓,中队举办各种主题会,争创烈士中队立誓仪式,向烈士汇报,与烈士对话,等等。孩子们在肃静的环境中,追忆革命先烈的悲壮往事,寻访烈士的足迹,向烈士汇报自己的进步,述说遇到的困惑,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懂得了饮水思源。

3.png

孙以智与少先队员们一起扫墓

  每年清明,孙以智都要带着孩子们到雨花台去扫墓,让他们念一封写给“烈士爷爷”的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孩子们用小手折叠小白花,系在周边的松树上,用红漆描红烈士的碑文。雨花实小的“孙津川中队”也已传承了整整13届,一批又一批少先队员听着烈士故事长大。

  孩子们对她的称呼,也从“辅导员阿姨”变成了“辅导员奶奶”,有了成绩和她分享,遇到困惑也会向她诉说。孙以智家中收藏了全国各地孩子们寄给她的成绩单、贺卡和信件。

  让孙以智欣慰的是,孩子们一批批地茁壮成长,雨花英烈的先进事迹成了他们的强大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