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换新天 接管国民党最高法院始末

发布时间:2019-05-06 11:06 来源:凤凰网江苏

南京市中山北路101号,一座西式风格的建筑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一直矗立在那里,竖向线条衬托了建筑的挺拔感,两侧墙脊的坡顶略带华夏元素。

这座外观看上去颇威严的建筑就是国民党最高法院的旧址。

1949年5月6日,中共党员马祥麟随同工作组一起进驻这里,展开了一系列的接管工作。

国民党最高法院旧址

国民党最高法院旧址

南下被编入金陵支队

1949年初,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不容置疑地宣告,解放战争必将取得最终胜利,而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要做的,便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1月1日《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1949年1月1日《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于是,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随着解放军南下,执行解放全中国、接管大城市的任务,党员马祥麟就是其中一员。

3月中旬,马祥麟等人到达安徽合肥。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迅速,人民解放军早已直指长江北岸,渡江战役一触即发。

党组织决定将部分南下的干部集合起来,整编成金陵支队,担负起接管南京的任务。根据城市工作的特点,金陵支队分别组成党群、政法、公安、交通、财经、文教等专业。马祥麟则被分到了政法队,由鞠华领队。

当年的马祥麟

当年的马祥麟

4月30日,马祥麟随着队伍过江进入南京市区,临时驻在瞻园路128号(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旧址)。几天后,南京市军管会政务接管委员会行政司法部成立,政法队被编入该部。

行政司法部的任务是繁杂的,需要接管处理国民党政府留在南京的中央院、部、会(财政、交通、军事、文教、卫生院系统除外),各级司法机关,市政、园林机关的人员、档案以及物资。

为了使接管工作开展更加有序,行政司法部又下设中央部会、司法机关、市政园林等三个接管工作组,工作人员共计110人。

至此,各接管工作组的工作全面展开。

进驻国民党最高法院

5月6日,马祥麟所在的司法机关接管工作组进驻国民党最高法院,次日便开始了接管工作。

虽说在接管工作开始前,工作组已经制定好了相关计划,但对于法院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很了解。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工作组决定首先将重点放在法院基本情况的了解上,而最熟悉法院情况的莫过于该院的留守负责人张鉴了。

国民党最高法院老照片

国民党最高法院老照片

张鉴作为原国民党最高法院推事兼民庭庭长,将自己所知晓的情况全部报告给了工作组。 在有了第一手资料后,工作组随后召开全体留守人员大会,军事代表胥光向大家讲解党的政策,宣布接管的各事项。

此后的几天里,张鉴等人根据要求向工作组移交了各种登记簿、档案材料、办公用品以及房产资料等。工作组接管材料后,又将部分高秘级的上交给中央有关部门。

档案材料只是庞大接管任务中的一小部分,如何安置国民党政府中留守的人员才是关键。

工作组按照党中央“包下来”的政策,将法院中工作不久的少数青年职员留下来,继续他们的本职工作。其余大部分留守人员,有的在党中央的资助下回乡生产,有的专业从事其他行业,有的被介绍到大学或者工人学校学习。

如今的中山北路101号

如今的中山北路101号

在接管国民党最高法院的同时,马祥麟还和同事们一起接管了位于老虎桥的国民党首都监狱(即“首都第一模范监狱”)和位于白下路的国民党首都地方法院。

5月8日,当工作组来到国民党首都监狱时,狱中已无被关押人员,档案等材料的接收出奇的顺利。首都地方法院是国民党的基层审判机构,在这儿任职的青壮年职员居多,他们几乎全部都留用,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到5月底,行政司法部三个接管工作组的登记、清点、接收工作基本完成。6月1日,南京市人民法院在长江路266正式成立,以行政司法部的干部为骨干,鞠华任院长。

在整个接管工作中,马祥麟同工作组一起牢记党中央的政策,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对大批旧司法人员的妥善安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为以后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曾经走过的路》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