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的名义 万人共筑“共青团路”

发布时间:2021-07-31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在南京,许多道路都蕴藏着难忘的历史。城南的共青团路,就是一条有故事的路。

  它位于雨花台西侧,从雨花台畔延伸到望江矶,全长3公里,是近万名共青团员和青年义务修筑的。

1.png

共青团路

  雨花台旁的小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从雨花台西侧一直向南到花神庙、望江矶一带,是一片荒芜的丘陵地带,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穿行其间,路旁散落着三三两两的农家茅舍。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提出了一个口号——劳动、学习、团结。

  为纪念这一事件,当时的南京市白下团区委经过讨论决定,修筑一条共青团路作为更名纪念。

  董克信当时是白下团区委宣传部部长,他介绍说,当时参加修路的是20多岁的团干部,大家全是门外汉,但工作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热情支持。

  于是筑路的事情便开始紧锣密鼓实行起来。

  修哪条路呢?董克信注意到了雨花台旁的小道。根据他回忆,那是一条宽约两米的泥土路,因为这一带是丘陵地区,小道崎岖不平,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无法通行。

  “现在雨花台是红色教育基地,附近也很繁华,五十年代的时候,附近可没有什么建筑,也没什么路。”

  董克信顺着那条勉为其难被称为“路”的小道,一直走下去,发现它通往花神庙。

  那时候的老南京,有一种佩戴白兰花的风俗,城市大街上有很多大娘拎着篮子,卖着白兰花、茉莉等花。那些花,就是从那条小道中被花农、卖花人一路坎坷地运送出来的。

  再继续走走看看,董克信发现它还通往望江矶的“三烈士墓”——那里埋葬着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领导人项英、周子昆、袁国平。

  转了一圈后,董克信决定,开拓这条小道。

  万人共筑“共青团路”

  修路是义务的,没有报酬。然而,大家热烈响应,报名参加的人踊跃不断。

  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和街道的近万名团员、青年,轮番参加,大家都感到十分自豪。每次修路时,实际到场的人数都比报名的多上许多,每批都有一两百人。平时荒凉的少有人烟的雨花台西山岗,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

  但包括董克信在内的那群团干部都是些20多岁的年轻人,对于修筑道路一窍不通。

  于是,城市建设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派了一批专业技术工人前来指导,同时还带来了筑路的黄沙、石子等材料。修路的洋镐、铁锹、箩筐等工具,则由南京军区后勤部热情相借。

  据董克信回忆,参加劳动的人都自带水壶和干粮,大家都能为参加义务筑路而感到自豪。多年后,仍有人深情回忆那段修筑共青团路的时光:“1957年笔者在七中读书,有幸参加了这一有意义的劳动……大家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许多同学的手都打起了水泡,也不肯休息。等我们完成分配的任务,返回城里时,已是万家灯火。现在每当走过此路,总会想起半个世纪前青春年华的火热激情。”

2.png

共青团路旧照

  很多人在劳动的时候手磨破了,脚磕伤了,可是没人喊累,没人停下。一天天下来,那条2米宽的小道,变成了约有5米宽的路。城建部门一开始用板车拖材料过来,后来渐渐可以开车运送。

  从春到秋,经过数以万计团员、青年的义务劳动,道路终于在1957年国庆节——新中国成立8周年前夕胜利竣工,并被正式命名为“共青团路”。

  半个世纪后,南京团市委第一任副书记、80多岁的罗炳权在《老共青团员回忆火热青春》一文中说,在他的记忆里,共青团路的修建最能代表那个年代青年团员的风貌。

  如今,共青团路几经拓宽改造,南面直通花神大道和30公里长的将军大道,连接江宁区、禄口机场和溧水区,成为南京的南大门。它见证了一代青年人奋斗的岁月,承载着一代共青团员火热的青春记忆。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