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一座位于南京市六合东北的土石山,东临马头山和八百桥镇,西与白云山遥遥相对。
山既无奇峰异洞,又无悬崖峭壁,远看恰似一条身体宽壮的臥牛。然而70多年前,这里曾是新四军血战日寇、名扬四方的战场。
桂子山战役,新四军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俘虏日军5人,而战斗的初衷是为了阻止日军前来“扫荡”抢粮。
桂子山烈士陵园
一场粮食保卫战
1943年,这是抗日战争中极为艰难的年头。蝉鸣八月,桂子山下一片金黄,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正当家家户户磨刀、整场,准备开镰收割之际,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突然获悉,从南京开来一部分日军,纠集驻扎在六合县城的日伪军,于8月15日进占了八百桥镇,企图抢粮。
为了粉碎敌人的抢粮计划,保卫群众秋收,团长饶守坤决定先查明敌情,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灵活的战略战术,消灭和打击敌人。
于是,饶守坤派出侦察分队,向桂子山、八百桥方向沿途侦察,伺机打击敌人。侦察队共四十余人,他们个个暗佩短枪,分别装扮成农民、小贩进行活动。
17日拂晓,侦察队在八百桥镇北面的和尚庄、徐庄与敌军相遇,当场打死、打伤数名日伪军并活捉两名日军。
枪声惊动了八百桥镇的敌人,敌大队人马立即向徐庄追来。侦察参谋周本荣当机立断,赶紧组织庄上的群众往西撤退,一面带领侦察部队回身抢占桂子山主峰和山脚下的丁家山头阻击和牵制住敌人,为主力部队的行动赢得时间。
秘密武器显神威
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日伪军,死死咬住侦察队不放。侦察队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奋战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双方主力在桂子山一带遭遇,战斗再次打响了。
战斗中,新四军投入了一种新研发的秘密武器——军工大王吴运铎发明的枪榴弹,重创了敌军。
吴运铎是淮南根据地的军工科科长,抗日战争中,他带领职工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其中,由他主持设计并研制成功的枪榴弹,极大地提升了新四军的火力。
吴运铎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吴运铎最初是从一本旧杂志上了解到枪榴弹的。那是一篇不过二三百字的文章,而且多半讲的是枪榴弹如何厉害。吴运铎在传记《把一切献给党》中提到:“唯一的收获,是从这里知道了所谓枪榴弹,就是利用步枪发射一个小型炮弹。”
有了目标,吴运铎便开始埋头研究。最终,他竟硬是利用粗铁棍、铸铁等手头上的简陋材料,设计出了榴弹枪的制作方案。
齐心协力之下,枪榴弹终于研制成功,并在桂子山战斗中不负众望,一鸣惊人,立下了赫赫战功。
据吴运铎后来回忆,战斗中日军仍是按照惯例,命令伪军打头阵。伪军刚一露头,新四军战士便发射了多枚枪榴弹,但“射击技术还不够熟练,枪榴弹全飞远了,没有打着伪军,可是,正好落在山梁后边鬼子休息的地方,一下子打死十几个”。
桂子山战斗中,新四军部队用枪榴弹打死了八十多个日本鬼子。指挥战斗的成钧旅长,特地把一支从鬼子军官身上缴获的手枪送给吴运铎,作为制造枪榴弹的奖励。
打垮日军一个大队
桂子山战斗最终以日伪军的溃逃而结束,但新四军也拼到了弹尽粮绝。很多战士见敌人向阵地反扑过来,不约而同地从背上摘下大刀,与敌人展开了肉博。
这一壮烈的战斗场面,让当地群众刻骨铭心:“当时趴在几里外白云山头上的老百姓眼睛都被那边的刀光给撩花了,同志们打得真英勇啊!”
南京市有关单位从征集到的侵华日军史料《战记:甲府联队》中发现了日方对于桂子山战斗的详细记述。
桂子山战斗75周年,举行诵读英雄名单的纪念活动
其中提到,新四军在战斗中的冲锋“非常勇敢”,冲锋的战士们“投出的手榴弹越过机关枪队的头顶,飞向后面的大队本部附近,到处都是呻吟的伤者”,日军大队长小田二郎也被击伤。
狼狈逃出的日军残部随即放弃了扫荡,撤回了浦镇。可见,经过桂子山战斗打击,该日军大队已经没有了战斗力。
桂子山战斗的胜利,为新四军在淮南抗日战场上实行战略反攻掀开了新的一页,它加速了日军在淮南地区失败的命运,为新四军在淮南地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