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1日,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开幕,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携话剧《杨根思》赴京参演。
杨根思的扮演者李传弟,内心十分忐忑——自己是新演员,只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排练,甚至一些台词还未背熟。
大幕拉起,李传弟收起忐忑,投入角色。最后一幕,杨根思抱起炸药,冲向敌群。“砰!”一声巨响后,万籁无声。幕落,全体观众肃然起立,掌声雷动。
《杨根思》的首演成功了,获得演出一等奖。
话剧《杨根思》,讲述了杨根思从参军到在朝鲜牺牲的故事,基本概括了他的一生
烽火中诞生的剧团
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前身是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和所属部队中的“前线”、“抗敌”等剧团。1955年5月成立后,便常驻南京东郊紫金山麓卫岗。
1943年春节,战地服务团在六合县八百桥镇演出
这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队伍,主要任务便是演绎军旅生活,慰藉战士心灵。
塑造杨根思这样的英雄角色,对前线话剧团来说并不陌生。
杨根思何许人?新四军的老战士,朝鲜战场上用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级英雄。
特级英雄杨根思
刚刚接受杨根思一角的李传弟,曾陷入长时间的惶恐不安。他知道,自己面对的观众将有杨根思的战友、首长。
齐心协力,是前线话剧团的优良作风。排演中,编剧、导演、同台演员一段一段、一字一句地帮助李传弟研究塑造角色。
不安渐渐消失,李传弟心里对角色有了共鸣。“剧团上下对我的关心,正如杨根思在连队,有党组织、部队首长的培养,战友的关心。”
话剧《杨根思》剧照
1956年3月,前线话剧团携《杨根思》赴京参演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谢幕时,观众肃然起立,长时间鼓掌,眼含泪花。
这,是对演出的褒奖,更是对英雄的怀念。
毛泽东点评“话剧是有前途的”
杨根思,只是前线话剧团塑造的众多英雄角色之一。
自1955年5月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了近百部话剧作品,推出一大批经典剧目。
话剧《东进序曲》剧照
《霓虹灯下的哨兵》被搬上银幕,图为影片演员群像
1956年会演中,《杨根思》获演出一等奖。而属于前线话剧团的荣誉,远不止于此。《霓虹灯下的哨兵》《东进序曲》等经典剧目,已载入中国话剧史册。《布谷鸟又叫了》《我是一个兵》等大批优秀剧目,更是包揽了全国全军话剧的最高奖项。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也曾是剧团的观众。1963年11月,《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泽东观看后说:“话剧是有生命力的、有前途的。”
毛泽东的讲话,一直激励着前线话剧团创作和演出更多的优秀剧目,培养和造就更多的艺术人才。
据悉,前线话剧团的艺术骨干有:编剧沈西蒙、刘川、白文、杨履芳、顾宝璋等,导演漠雁、石岩,舞美设计周洛、原文兵,演员陶玉玲、徐林格、宫子丕、李传弟、文卜东、张宪、周道、王者、张立法、李恩琪等。
【延伸阅读】“芳华”落幕,文工团告别历史舞台
2004年,前线歌舞团、前线话剧团整编为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南京卫岗55号,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图片来自现代快报)
2018年9月28日,东部战区陆军在前线文工团召开大会,宣布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正式退出解放军序列。
大会结束,很多文工团官兵到大门口,与“最后的门牌”合影。不少人依依不舍,泪洒现场。
9月30日下午,“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牌子从卫岗55号大门口被郑重摘下。
走出众多名家大家、创作众多名篇佳作的前线文工团,如电影《芳华》中表现的一样,从历史舞台上谢幕。
参考资料:
《我怎样创造杨根思的英雄形象》李传弟
综合现代快报、人民前线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