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卫吾华 女学生为抗日四易姓名

发布时间:2019-03-02 13:55 来源:凤凰网江苏

1942年3月2日一大早,一群特务包围了南京城内的一处民宅,附近凡是二十出头的女孩都被一一盘查。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读于中央大学的中共党员朱为捐。

见没找着人,特务又迅速转向中大,把教室、宿舍、图书馆翻了个遍,甚至连厕所也没放过。无功而返的特务怎么也没想到,此时的朱为捐早已偷偷地溜出了城,与江宁的新四军接上了头。

抗日“十三人团”

1937年的深秋,日军频繁轰炸常州城。

又是一次空袭,炸弹径直落了下来,周围顿时成为一片废墟。这是朱慧娟的家,由于周围没有防空设施,全家人被突如其来落下的炸弹吓坏了。

傍晚,朱慧娟在南京当店员的父亲才匆匆赶回来,催促着带上几件换洗的衣服立即离开,踏上常州开往南京的火车。

逃难的一路,朱慧娟目睹了日军种种暴行。她深感亡国奴当不得,唯一的出路就是把日本鬼子打出去。

“去前线抗日,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朱慧娟暗暗发了誓,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为捐。

由于时局混乱,朱为捐苦寻抗日军队无果。

1938年8月,听说华群(即魏特琳)小姐在金陵女大校内办了一所中学,朱为捐考入高中二年级,并争取到了半工半读的名额。

左起:王秀琪、朱为捐、吴静华、姜秀英在金陵女大附中校园的山上合影

左起:王秀琪、朱为捐、吴静华、姜秀英在金陵女大附中校园的山上合影

平静的求学生活并没有浇灭朱为捐的爱国之心。与朱为捐同住一室的同学王秀琪也因为战争无家可归,两人志趣相投,决定从自身做起,团结抗日爱国的同学,组织抗日团体,进行秘密抗日斗争。

后来,团结在朱为捐和王秀琪身边的爱国学生越来越多,商议之后,众人发起成立了抗日“十三人团”。

为了不引起特务的注意,这个小团体有着严格的纪律:发展团员时以交朋友的方式,不轻易发展参加组织;人脉关系上只准单线,不发生横向联系;不开全体成员会议,开会时不作文字记录;对老师、父母、亲友一律绝对保密。

随着活动的日益展开,由于缺乏理论基础,政治思想不成熟,抗日“十三人团”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尽快找到后方的组织,指引抗日“十三人团”前进,成了当务之急。

虎口脱险

1939年的暑假,朱为捐等人终于找到了在家养病的赵云峰。这位朴素的新四军干部热情地为众人解答了种种问题,诸如沦陷区青年目前的任务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只有持久战才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等。

深受裨益的朱为捐将“十三人团”在南京的秘密活动情况做了介绍,并提出想要进一步与党接触。

1940年7月,朱为捐、王秀琪、姜秀英三人,接到了苏皖区党委的通知,到句容宝华山参加了短训班学习。短训班期间,仨人经受住了游击区生活与为革命而牺牲的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到南京后,根据党组织的要求,朱为捐三人成立了一个党支部,这也是南京地下党组织自1937年10月撤离后,苏皖党委派进南京城内领导地下斗争的第一个党支部。

1940年9月,朱为捐考入了中央大学,有了学生这个公开的合法身份,党支部开展地下斗争也能更加安全。

为了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朱为捐所在的党支部决定团结三青团地下组织共同抗日,时常互相交换抗日宣传刊物。

不曾料到,这个小习惯竟导致了朱为捐差点被捕。

1942年2月的一天,三青团地下组织被日伪破获,领导成员全部被捕,机关被抄。

正在上课的朱为捐听到这一消息,立马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旋即以肚子痛为由向老师请假, 匆忙离开了教室。

中央大学理工学院工科师生合影,前排左二为朱为捐

中央大学理工学院工科师生合影,前排左二为朱为捐

走到校门口,遇上了打招呼的同学。“去文萃中学上课,我在那儿兼了几节课。”朱为捐机智地脱了身。

“我发烧怕风,请把篷布放下盖严实些。”再看周围无人时,朱为捐连忙跳上一辆黄包车,并在离城门不远处下了车。

城门,成了脱离虎口的最后一关。

朱为捐走进路旁的食品店,迅速买了几包糕点,坦然走向城门接受日伪军的检查。“这是走亲戚买的东西,这包送你尝尝。”在用点心迷惑敌人后,朱为捐顺利出了城,抵达了城外新四军秘密联络处。

朱为捐悄无声息地溜出了城,让特务们扑了个空。为了家人安全,朱为捐改名许勤,跟随母姓。

试教团团长

1942年9月,逃过一劫的朱为捐被党组织调往茅山地区的一所学校任教,为了掩饰新四军干部的身份,再度更名为王蕴华。

冬闲时节,正是宣传工作的大好时机。党组织成立了试教团,由朱为捐担任团长,以文艺演出的方式宣传抗日。

每场演出开演前,朱为捐都会围绕抗日这个主题进行演讲。演出结束,试教团立即撤离,到附近小村庄隐蔽宿营。

1943年1月至3月,试教团共演出了20多场,最后一场演出在丹阳县九里镇。

“老师你别走,有一千多鬼子已进驻九里,正在挨家埃户查找昨晚在台上讲话的新四军女兵。”朱为捐正往九里镇走时,突然被一位老乡叫住了。

朱为捐火速赶回试教团所在的营地。这时,其他方向也传来乒乒乓乓的枪声,敌人正在进行大规模扫荡!

试教团的几位老师组成一组,轮流站岗放哨,划着小船打探消息。

一连四五天,情况愈来愈紧张。第五天晚上,男同志决定分散突围,朱为捐则暂时隐蔽在乡亲家里。

朱为捐隐藏的村子有所小学因教师的缺席,迟迟未能开学。为了掩盖身份,她便在村子里做起了代课教师,再次改名为李玉华,还通过关系搞到了良民证。

然而,好景不长。

一天,日伪军下乡又来捉“王蕴华”,不分青红皂白把已经改名为李玉华的朱为捐给抓走了。

被押解的途中,朱为捐对日伪军说:“老总,你行行好吧。我是常州人,家有丈夫孩子,大的生病在家,小的没吃没喝,只好出来找个教师行当混口饭吃。”

日伪军为了查证朱为捐的口供,特意找来常州籍翻译审问她常州的地名地貌、风土人情。证明了她所说的都是事实后,这才停止审问。

两个星期后,组织上派人营救,朱为捐这才脱险。

之后,朱为捐调入《苏浙日报》当记者,直至抗日战争全面胜利。

参考资料:《从中央大学奔赴茅山抗日根据地》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