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国铸核盾 南大有位“核司令”

发布时间:2021-09-16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17年11月17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回国后,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的工作,一再从零开始创业,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的需要。”

  在南京大学任教的近十年时间里,他曾几易研究方向,全力推动了南大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

1.png

程开甲

  肩负重任的“门外汉”

  1950年,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程开甲来到他的母校浙江大学任教。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程开甲调来南京大学。

  当时中国学习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南大物理系将金属物理摆在了重要地位。程开甲从事的固体物理研究主要是做基础理论,金属物理虽是固体物理的一部分,但更偏向于应用,由此说来他算得上是个“门外汉”。

  国家需要,程开甲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他放下教授的架子,主动找专家、到外单位去学习。每周,程开甲都到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听金属课,如同一名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一般,孜孜不倦地汲取着知识,收获颇丰。

2.png

程开甲(中)在南京大学

  为了学习锻压加工知识,他带着青年教师趁着暑假前往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金属研究所,他从基础开始学习金属内耗的理论和实验以及材料测试等。

  从沈阳回来后,程开甲就开始添置实验设备,建立了相关实验室,金属物理教研组这才算完整建成。

  当时程开甲和搭档组建教研室的物理系主任施士元各开了两门课。

  向科学技术大进军

  1956年,周恩来发出“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的号召。全国6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北京,经过近半年的反复研究和讨论,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

  程开甲作为固体物理和金属学方面的专家,也参与了这一宏伟规划的制定。如此的长期科学研究规划,在中国尚属第一次,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从北京归来不久,程开甲又参加由高教部组织的访苏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多所大学与著名研究所。回来后,他就写下了中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此书成为当时一些高等学校物理系用的教材。

3.png

1957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合影(第2排右6为程开甲)

  时至1958年,钱三强在全国各地呼吁推进原子能技术的发展,有着开拓经验的程开甲又一次被推到了这项工作的前台。他将辛苦建立起的金属物理教研室交付他人,与施士元再度联手,组建了南大核物理教研室和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

  为了加快教研组建设速度,本就不多的人又分组承担科研项目,程开甲带着几名年轻教师研制双聚焦β谱仪,一种可以测量元素电子衰变能谱的仪器。

  国内没有好的前例可以参考,他们只能根据一篇苏联专家的论文进行研究,遇上专业知识的空白就向别人请教。在不断克服困难中,仪器终于研制成功。

  就在程开甲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时,一纸命令将他调往北京,主持和决策中国核试验技术的全局工作,在学术界一消失就是20多年。直到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程开甲才又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淡泊名利的一生

  程开甲一生在工作上追求高标准,在生活上则是低要求。

  在他进入南京大学工作之初,学校把他作为归国高级知识分子,定为二级教授。但在填表时,程开甲执意只肯领三级的薪金,他说:“国家还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我这份薪金够用了。”

  为了救扶贫弱人群,南大党委曾组织党员捐布票。当时布票非常珍贵,每人每年只发二尺布票,想买一床被子都要凑好几年布票,程开甲却一下捐出了一丈布票。负责捐献活动的同事回忆:“印象中他非常平易近人,也非常朴实。”

  1960年前后,程开甲作为南大的高级教授,从学校分得一处两层的房子。当时,南大物理系预备教师曹天锡正为住房问题犯难。了解情况后,程开甲主动跟领导提出,把自己住房的一层让出来给曹天锡夫妇,还将一些添置不久的家具送给他们。

  “当时程先生还没有正式调离南大,不过人已经去北京工作,很少回来。只有他的家眷住在房子里,我们就住在一个屋檐下。”程开甲一家离开南京时,送给曹天锡一个碗橱,那个碗橱曹天锡用了几十年都舍不得丢。

  作为大国之器、民族脊梁,程开甲的晚年生活依旧俭朴。走进他的家里,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宽敞的客厅,没有豪华的家具,甚至没有一件能够吸引人眼球的饰物。

  “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忍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程开甲写下的这几句话,既是他一生创新攻关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的自画像。

  参考资料:《回忆我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时候》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