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热血青年放弃优厚的待遇,携妻抱子奔赴延安,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反响。
此后的日子,他转战西北、华北各地,一直在抗战烽火和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从事革命教育工作。南京解放后,他回到故乡继续在教育战线耕耘,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才智。
他,就是有着“当代陶行知”之称的朱刚。
教育家朱刚
抱着婴儿到延安
1917年,朱刚出身在南京东郊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曾先后就读于明孝陵小学和岔路口小学。
小学的老师都是晓庄师范的学生,从他们那里,朱刚了解到陶行知的事迹,爱上唱陶行知所写的《自立歌》。“回忆童年,可以说,陶行知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在上海读中学时,朱刚接触了进步思想,还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毕业后,他回到南京工作,在大校场机场担任航空机械师。
1937年,日军攻占了南京。尽管随同机场撤到了湖南衡阳,但年轻的朱刚对国民党的腐败、黑暗和消极抗战不满,急切地寻求真理,追求革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工人的月伙食费只有四五块钱,而朱刚作为紧缺的航空机械人才,月薪达42块大洋,待遇非常优厚。即便如此,他依然向往着革命圣地延安的斗争生活。
1938年6月,朱刚与妻子耿明抱着儿子,与厂里4个志同道合的工人一起从衡阳出发,辗转长沙、武汉、西安,历经艰难,终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
1938年,朱刚与妻儿抵达延安时合影
尽管当时去延安的青年夫妇很多,但抱着孩子到延安参加革命的,朱刚夫妇是唯一的一对。因此,在当时的延安引起极大的反响。很快,朱刚夫妻俩被分配到抗大二大队学习。
在延安的日子里,抗大学员一边开荒,一边躲避日军轰炸,一边学习。即便条件艰苦,但朱刚十分庆幸自己来对了地方,以前许多不明白的东西,通过学习都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也是在这一年,朱刚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聆听主席教诲
在延安的日子里,朱刚曾四次亲聆毛主席的教诲。有一次毛主席专门来抗大二大队作演讲。他说:一要革命到底,为共产主义革命到底;二要艰苦奋斗,这才能革命到底;三要自觉遵守革命纪律,这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毛主席说的这几条,成了朱刚一生的奋斗准则。
因患中耳炎,朱刚的听力很差,所以抗大毕业后,他没能奔赴前方作战,而是服从组织分配,踏上了教育工作的征途。
离开延安时,毛主席亲临欢送大会,对当时一心想到前方打仗、不安心工作的抗大教员做起了思想工作。“教育工作也是革命工作,到前方打仗要准备牺牲,搞教育工作的同志,也要准备有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的决心。”
正是这番教诲,再加上幼年受到陶行知影响,让朱刚决心一生为教育事业而奋斗。“我选择的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朱刚转战西北、华北各地,先后创办了冀察热中学、董存瑞中学等四所学校,用抗大精神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自行车校长”美名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朱刚随部队南下,回到阔别十余年的家乡。受市长刘伯承任命,朱刚参加了南京市各大学校的接管工作,并担任南京市第一中学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他立志要把“第一中学”办成“中学第一”。
在一中校长任上,朱刚每天第一个到校,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出早操,以自己“身教重于言教”的行动带好头做表率。
经过全校师生的团结努力,一中影响力大增,朱刚也因此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
除了一中,朱刚先后在南京主办了多所学校。1980年,他筹建全国最早职业大学之一——金陵职业大学,首开校企联盟、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学优择用,把市场经济体制引进教育领域之先河;1984年,他没花国家一分钱筹建了民办职业大学——南京育才职业大学,从招生到正式开学仅用了48天时间,事后被赞美为“48天精神”……
受到延安精神熏陶,朱刚一辈子艰苦奋斗。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考虑到朱刚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专门拨款准备为其配备小汽车,每次都被他拒绝。
他把拨下来的资金为学校添置了图书,自己则一直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
朱刚和他的自行车
从此,“自行车校长”的称号就传了出来,无论他的同事还是一拨拨学生,都是在他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学习成长的。
朱刚从事教育工作60周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特意为他题词:“把一切献给教育。”
这是朱刚精彩人生的真实写照。
2008年4月10日,带着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眷恋,这位91岁的老人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让许多人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