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17日,日寇在南通登陆,轰炸如皋城。
正在如皋中学住读的刘鉴农,亲眼看到日军飞机盘旋空中,投下炸弹。轰炸与烧杀,让这个14岁的少年暗下决心,抗日救亡。
5年后,已成为中共党员的刘鉴农,被派到日伪统治中心南京开辟学生工作。由他领导的进步剧团,激励了南京中学系统学生投身革命洪流。
1950年5月,刘鉴农与妻子陈俊忻
敌伪中心开辟学生工作
1943年秋,南京下关火车站。刘鉴农拎着行李,坐马车前往白下路亲戚家。
那时,南京已经沦陷近6年。中山北路、太平路两边的房子都被日军烧了。马路上没有什么人,也没有公共汽车,刘鉴农只觉十分凄清。
刘鉴农(前排右一)与同学1944年春游采石矶
当时南京只有几所大学,刘鉴农考进中国公学大学部,有了合法身份。
初来南京,工作并不顺利。刘鉴农身边的很多同学,家长就是汪伪政权的职员。学生的觉悟程度不同,有落后的,有中间的,也有进步的。
“勤学、勤业、广交朋友”是地下工作的原则。
刘鉴农也遵循这一原则,在学校把功课学好,团结进步同学,争取中间同学,给他们看进步书籍,宣传进步思想。
就这样,地下工作局面逐渐打开。
“洪流”剧社开出文艺之花
1944年5月,刘鉴农因病辍学,到银行做职员。
通过银行同事,刘鉴农结识了中学系统一批进步学生,如陈俊憬、黄翔鹏等。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们正在办手抄刊物《洪流》。
在此基础上,1944年秋天,刘鉴农将“洪流”社扩大改组为“洪流”剧团。
因为搞过话剧活动,刘鉴农作为导演,排演丁西林的《压迫》等独幕剧。戏排好后,就在陈俊憬家堂屋与院子里演出。
初演很成功,大大鼓舞了剧团成员,很多中学生也积极前来参加剧团。1944年冬天,剧团便发展到20多人。
1945年7月,演出根据果戈里原著改编的《结婚》时的剧照,以及全体演出人员合影
新人的加入,让多幕剧的排演有了条件。顶着寒风,同学们用两个多星期时间排演《十字街头》(由进步电影《十字街头》改编的四幕话剧)。《十字街头》借白下路基督教堂公演,观众达数百人。
其后,剧团又排演了根据俄国作家果戈里《婚事》改编的话剧《结婚》。《结婚》在四象桥附近的南京大戏院公开演出,连演三场。
“洪流”剧团的丰富话剧,在当时死气沉沉的南京城,开出了一朵绚丽的文艺之花。
迎接解放,联系隐蔽战线党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还都”南京。由于剧团扩大时混进国民党三青团员,组织决定解散“洪流”剧团。
那时,黄翔鹏等个别积极分子已经发展入党。1945年11月,南京市中学第一个党支部——钟英中学党支部正式建立,黄翔鹏担任支部书记。剧团的进步活动,已然在中学生中间掀起革命洪流。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此时,刘鉴农有了新任务——负责联系打入国民党海军和中央日报、大刚报的中共地下党员,要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密切联系群众,准备最后迎接解放的斗争。
中共南京地下党员毕重远
1949年2月25日,国民党海军最强军舰“重庆号”起义
这一年仲秋,刘鉴农负责联系地下党员毕重远,考取了国民党海军赴英潜艇士兵训练班。
临别之际,刘鉴农将党的指示带给毕重远:长期埋伏,团结群众,以待时机。还与毕重远约定今后与国内党组织联系的办法。1949年2月25日,国民党海军最强军舰“重庆号”起义,20岁的毕重远正是幕后主要策划人。
1947年元旦,因为接头时被盯梢,组织安排刘鉴农撤离南京,回到上海。
在南京三年半的地下工作,刘鉴农通过“洪流”剧团开辟中学工作。后来,这些中学生党员都在南京解放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在历史的洪流中——革命者口述历史续》
《红色往事:聆听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