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轨道穿过人口最稠密的老城区、穿过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已经不堪重负的地区、穿过城市道路无法再拓宽无潜力可挖的路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南京城建局总工程师姚禹谟在《南京地铁一期工程规划与建议》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南京人的地铁梦,开始了。
访问归来,他提出修建地铁
在从事南京城市建设前,姚禹谟早年的经历也堪称传奇。
作为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姚禹谟在校期间就参与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清毒运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绘图员的身份,打入美军顾问团空军组,传递了敌人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
新中国成立后,他发挥专业所长,在城市建设、交通规划、地铁筹建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79年,姚禹谟参加南京城市建设代表团访问日本,乘坐了日本的新干线。访问归来后,地铁梦时常萦绕在姚禹谟的心头,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市里领导提出这个建议。
姚禹谟
妻子徐舟影回忆:“那时,地铁是家里谈论最多的话题。要是南京建地铁,多长距离一个站,车票多少钱,轨道从哪里入地、哪里出地,多少年能收回投资,列车是否用国产的……这些问题在家里都谈到过的。”
1984年起,姚禹谟开始筹划南京地铁工程各项准备工作,撰写了第一份《关于南京地铁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议》,画出了南京地铁一号线的蓝图。他大胆提出: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横向经济联系开拓,南京主城区面积和人口将有限度地扩大,客观上必然对南京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需求和压力。根据国外经验,地铁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钥匙……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和每小时单向客流量超过1.5万到3万人次的线路,修建地铁是必需和合算的。
此后,南京市政府于1986年3月成立南京市交通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地铁专业组,正式启动了南京地铁前期研究工作。
勘察研究,描绘1号线蓝图
为了落实地铁1号线线路走向,姚禹谟从城南走到城北,沿线实地勘察。
线路如何走向,轨道从哪里入地、哪里出地,多长距离设一站……地铁每一站的选址以及站点周边土地规划预留,都需要姚禹谟与规划部门一次又一次地协调。
我国地铁方面权威专家施仲衡院士对南京地铁1号线的评价很高,称赞其工程质量比较好,建设工期也控制得好,投资控制得好,造价是全国最节省的。
这“三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
“最初,新街口站并不在现在的位置。”施仲衡说,“一开始的线路从小行至中华门后就转入内桥,经内桥至洪武路,从洪武路到新街口,新街口站在新华书店边上,后来姚禹谟经过方案比较,才改成现在的样子。”
在姚禹谟家中书房里,堆满了各类资料,其中不少还是他托朋友从国外寄回来的。“不怕工程大,惟恐心不坚。”即使因为过度劳累住进医院,姚禹谟也坚持看资料,研究车站设计、地基处理、施工等问题。
1997年9月,姚禹谟因疾病缠身不幸离世,没能亲眼看到地铁动工。1999年4月15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南京地铁一号线立项,全市人民为此欢欣鼓舞。
2000年12月12日,数万名建设者开始了历时四年零九个月的地铁大会战,南京地铁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具有决定性的一页。在1999年末和2000年末评选揭晓的1999年和2000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十件大事中,地铁立项和地铁开工都排在第一位。
2003年,南京地铁1号线实现“洞通”
随着地铁1、2号线陆续开通,南京地铁很快进入建设高峰,率先在全国实现所有行政区域内轨道交通全覆盖,现已开通10 条运营线路、总里程达378公里,担负着全市约55%公共交通出行量。
地铁是城市地下的风景线,也是城市发展的引导线。它不仅仅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更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版图,给古城南京带来盎然的生机。
参考资料:综合南京晨报、扬子晚报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