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有这样一个艺术团,成员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他们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有的是热爱艺术的转业军人……
这便是于200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南京老战士艺术团。
多年来,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抗美援朝研究分会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志愿军南京老战士艺术团以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为己任,积极参与重大纪念日、节庆活动,深入部队、学校和社区演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战歌嘹亮
以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为己任
艺术团的成立,离不开团长李华邦的大力推动。
2000年,正值抗美援朝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曾入朝作战的老战士李华邦在南京的某报纸上发出倡议:组织“抗美援朝老战友合唱团”。
倡议一经发出,引起了积极回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个当年“全国唯一”的志愿军老战士艺术团成立,李华邦被推举为团长。
李华邦
成立艺术团的初衷是为志愿军老战士们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平台,所以最初几年参加艺术团的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文工团的成员。
随后,李华邦邀请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担任艺术团顾问、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韩德彩担任名誉团长。两位将军欣然应允,向守志更是为艺术团亲笔题写团名,用于制作团旗。
“向人民群众,尤其是向年轻一代宣传中朝军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团长李华邦说,怀着这种历史责任感,艺术团的团员每次走上舞台都是倾注全部心血的。
2004年9月,艺术团迎来了成立初期最为重要的一次演出——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大会。《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88岁高龄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专程从北京赶来,指挥艺术团完成合唱。
表演开始,周巍峙对整齐站在舞台中央的艺术团全体同志说道:“你们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功绩,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22个小节、48粒音符,每个小节和每粒音符都承载着艺术团成员血染的记忆。当周巍峙把高高扬起的手臂用力一挥,一串串音符从战士们胸膛里喷射出去,昂扬的歌声激起雷鸣般的掌声,在演出大厅里回旋,全场为之动容。
艺术团的老战士们演唱专业而且认真,就连服装的细节都很注意。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完全是义务的,平时的服装、乐器、活动经费都是自己掏钱。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团长李华邦把平时个人参加演出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给了艺术团。
自编自演
团员平均年龄过八十
2011年,志愿军南京老战士艺术团老战士年龄大都超过了80岁,能参加演出的越来越少,建团时的几位元老先后去世。
如何将艺术团保留下去,成为最大的问题。
齐文英
这时,艺术团的指挥、副团长齐文英接过了团长的重任。在她的领导下,艺术团逐步吸收遵守艺术团制度、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志愿军后代及退休职工参与,先后有400多人。
成立以来,艺术团演出的节目大部分是反映抗美援朝内容。若有计划地编排一部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那样的节目,是否更有利于艺术团的传承?
齐文英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许多团员的赞同。2011年夏天,她参阅大量音乐舞蹈史诗的剧本、演出录像、文字资料,撰写出了《志愿军组歌》的初稿。
《志愿军组歌》分为四个篇章,包含22个节目,演出时长总计110分钟,演员和工作人员达150人。
此时,艺术团老战士平均年龄82岁,其他团员平均65岁,要完整表演《志愿军组歌》的22个节目,难度可想而知。
团员们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成员陈荣生更是把94岁的老母亲带到排练场,让老人坐在旁边,自己则加入到排练中。
2013年5月5日,《志愿军组歌》在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公演
2012年12月6日,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志愿军组歌》在南京大行宫会堂首演;2013年7月27日,艺术团参加在丹东市举行的“志愿军精神颂”主题晚会,专场演出《志愿军组歌》;2013年12月17日,《志愿军组歌》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演,还组织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实践课……所演之处,观众反响十分强烈。
艺术团不仅为退休后的文艺老战士们提供了发挥余热的舞台,而且成为联结志愿军老兵们的精神纽带。
老兵不朽,传播、传承抗美援朝精神,艺术团的老战士们还在继续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