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站,每天都有很多趟列车发出或停靠,无数旅客来来往往。这里,一群热心的“158”,每天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雷锋精神。
“158”谐音“义务帮”,2000年3月26日,“158”工作室正式成立,后更名“158”雷锋服务站。
而“雷锋精神”,已在这里薪火相传了半个世纪。
“158”前身是军人母婴候车室,始于1968年建站初期。五十年岁月,四代铁路人,温暖了成千上万南来北往的旅客。
2015年,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成为传承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
在雷锋精神哺育下,“158”历经四代人的传承,成为旅客心目中的“爱心驿站”
中宣部授予“158”雷锋服务站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半世纪,四代铁路人的传承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轰动全国。离大桥六七公里的龙蟠路上,一座崭新的火车站也建成并投入使用——南京站。
玄武湖北侧,正在建设中的南京火车站
那时,正值全国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南京站职工在全国劳模、客运员李慧娟带领下,自发成立了“学雷锋班组”。业余时间,李慧娟与组员一起在军人母婴候车室为旅客服务。
“上班早到一小时、下班晚走一小时”是“学雷锋班组”的口号。搬运行李、打开水、缝补衣物……普普通通的小事,却给旅途中的人们送去了难忘的温暖。
李慧娟没有想到,自己组织的学习小组,会成为铁路首个专门为老弱幼病残孕等有困难的旅客提供义务服务的班组。此后的半世纪,“雷锋精神”更是在这里历经四代人的传承。
早期“158”工作人员为乘客倒水
1986年,南京站建成专为困难旅客服务的“158”候车室。铁道部劳模、母婴候车室客运员孙燕光做了一辆平板车,率领职工专门帮年迈、残疾旅客拉行李,送站上车,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
2000年,南京站精选十余名服务骨干成立一个班组,命名为“158”雷锋服务站。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施凤英成了“158”雷锋服务站的领头人。
如今,“158”的主力是80后和90后。他们通过QQ群和微信、微博,延展服务空间,使服务紧跟时代的步伐,更便捷,更人性化。
为做好“传帮带”,春运高峰期间,已退休的施凤英还会特意回到车站帮忙,一边帮助旅客,一边与年轻的“158”客运员分享工作经验。
半世纪过去,四代铁路人,雷锋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温暖了成千上万南来北往的旅客。
暖人心,荣膺全国“时代楷模”
身穿制服、留着短发的年轻女客运员,小心翼翼地用轮椅推送一名行动不便的旅客过平交道口(铁路和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交叉的地方)。
台阶比地面高出一截,女客运员只能用力下压轮椅握把,轮椅前段稍稍翘起。但同时,由于身体前倾,女客运员的帽子向前滑落一小半,盖住了她的眼睛……
第三代“雷锋”施凤英帮助行动不便的旅客
施凤英在“158”雷锋服务站展板前留影
女客运员,是南京站第三代“雷锋”施凤英。这暖心的一幕,被镜头记录下来,并登上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南京发展图片展。
2018年10月31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南京发展图片展开幕。在“社会文明程度高”板块,有一组照片专门介绍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通过照片,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158”工作人员在为乘客倒水、缝补衣物。
展板右下角的照片中央,“时代楷模”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那是2015年,中宣部授予“158”雷锋服务站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58”的久远历史与人文情怀,感动了现场观众,也激励了“158”大家庭的新成员。
“158”的新老两代“雷锋们”
新成员吴怡珊是“90后”,看到前辈们的付出和奉献,她坚定地表示,90后现在已经能担起社会的重任了,“我们有力量,有担当,可以接起师傅们的接力棒,将雷锋精神传递下去”。
“158”正不断吸收年轻力量,同时也紧随时代步伐,提升服务品质。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开发了重点旅客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多批次的重点旅客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有效地为重点旅客提供帮助。
50多年来,“158”雷锋服务站四代客运工作人员义务帮扶特殊困难旅客100多万人次。以“158”为起点,雷锋精神正沿着钢轨和网络,延伸至更远、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