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2日,南京汽车集团(简称南汽)收购英国百年老字号罗孚汽车,开创中国企业收购国外著名汽车企业的先例。
尽管两年后南汽被重组,但在老南京人记忆里,它仍是与“熊猫”“金陵石化”“9424”一道并称的“四大名旦”。
其建厂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要数1958年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轻型卡车,周恩来亲自命名为“跃进”。
战场硝烟中走出
南汽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在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枣庄与国民党军快速纵队打了一场遭遇战,缴获了大批机械化装备。
部队后转战山东临沂地区,人们发现许多缴获的装备损坏或者不会用。1947年3月27日,华东野战军决定成立华东野战军特种纵队修理厂。
这是个“一担挑”工厂,只有几部台钳和一些简单的随身工具,跟着部队,走到哪挑到哪。
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作为随军修理厂,工厂移师南京,接收了原国民党401汽车修理厂。几个月后,三野特纵后勤修配总厂在南京成立。
1953年8月,工厂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局领导,更名为南京汽车修配厂,管理体制由军工转为国营企业,生产正式纳入国家计划,这成为工厂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上世纪50年代的厂房
相对于建国初期薄弱的工业基础,南京汽车修配厂的技术力量在当时远强于老牌的工业重镇上海的类似企业,因此,许多新兴的项目,尤其是从苏联引进的汽车工业项目,南京汽车修配厂理所当然地捷足先登。
1957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局确定由南京汽车修配厂仿制苏联的嘎斯51型汽车。
五个月造出第一辆车
1957年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但简陋的厂房里却“春意盎然”。职工们奔走相告:我们要造汽车啦!
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关键的研制设备,制造技术含量极高的汽车谈何容易。不但时间紧任务重,相传另一家兄弟厂也在暗中较劲。在这样的气氛下,职工们铆足一股劲,立志把这项艰巨任务拿下来。
大家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用土办法和普通铣床,铣出了第一只螺旋伞形齿轮;用250吨的压力机,采取分段压制的办法,成功压制出了汽车的大梁。
最让人难忘的是制造驾驶室的那段日子,没有现成的模具,工人们就先用马粪纸做一个模型,再用锤子一锤一锤敲制,就这样一边敲一边改,几个月终于“敲”出了一个驾驶室。
1958年工人在露天装配汽车的情景
1958年3月10日凌晨5点,第一辆NJ130型2.5吨载货汽车缓缓驶出厂房。虽然这辆采用铁、木、帆布混合结构驾驶室的卡车看起来十分简陋,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激动万分,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用极其简陋的设备,仅花了五个多月时间,就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轻型载重汽车。
当天,当第一辆轻卡开上街头的时候,南京沸腾了,车身上扎着大红花,一路开到市委、省委报喜。
喜讯传到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等开国元勋非常高兴,周总理将其命名为“跃进”牌。
跃进汽车投产后,随即大量用于国民经济生产领域,同时大量装备于人民解放军,是我军当时轻型卡车的主力车型。
时代新篇章
1958年6月10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厂名为南京汽车制造厂。
历经7年,南汽从汽车修配厂跨入汽车制造厂行列,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轻型汽车生产企业,作为整车厂的历史由此发端,“南汽”的称谓就此流传。
1964年1月8日8点多,从鼓楼方向驶来三辆汽车,前面是一辆黑色轿车,一辆乳白色轿车和一辆面包车紧随其后,缓缓地开进了南京汽车制造厂。
汽车停在发动机厂门口的大路上,第二辆车率先下车的是一位随行军人,他打开第一辆车车门后,第一个下车的是当时的省委书记江渭清。接着,一位围着白色围巾的女同志走下车来,人们认出她是康克清同志,最后下车的是朱德委员长,顿时欢迎的人群报以热烈的掌声,朱德委员长频频向大家招手。
朱德委员长参观了发动机厂和总装厂,看得非常认真细致,连每台压力机的压力大小、几分钟能出一部汽车都要问个明白。参观完毕后,南汽的领导请他写一个厂牌,他满口答应,第二天就送来了好几幅“南京汽车制造厂”题名,并转告说:“挑好的用,不合适就不用。”大家都为朱德委员长的这种认真和谦虚精神所感动。
在随后的南京人民大会堂报告中,朱德委员长还专门讲到南汽:“陈毅同志同我说过,南京汽车制造厂是自力更生、走土洋结合的道路建设起来的,是很不错的。这次,我去看了,确实很好,我很高兴。这个厂是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发展汽车生产的一个典型。”
1964年6月10日,全厂隆重举行“南京汽车制造厂”挂牌仪式
2007年,资产整合后的“南汽”成为上海汽车的全资子公司。一个走过60年历史的汽车企业翻开了新篇章,如今的“南汽”,已成为中国轻型汽车改装量最大、覆盖行业最广的专用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