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御敌 新中国雷达之路从南京开始

发布时间:2021-11-10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相控阵雷达、预警机雷达、反隐形雷达……如今中国在雷达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让全球惊叹。

  鲜有人知,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是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这里不仅走出了我军最早的一个雷达营,更是诞生了新中国早期多部雷达。

  石城走出雷达第一营

  二战时期,雷达、原子弹、导弹并称为三大新式武器。“电讯大队”的前身——南京水西门外原国民党国防部雷达研究所,曾是国内唯一的雷达研究机构。

  国民党败逃之际,暂避杭州的雷达研究所在宁杭两地地下党努力下,宣告起义。

  1949年11月初,雷达研究所刚迁回南京不久,华东军区航空处即发出指示:雷达研究所立即着手修复雷达,培养技术骨干,准备筹建雷达部队。

  为此,华东军区还从山东泰山、泰西两个军分区抽调194名指战员,从南京警备司令部教导大队、华东军政大学、华东团校调来124名青年学生。

1.jpg

1950年5月,华东军区航空处雷达营全体领导干部摄于南京

  1950年4月22日,华东军区航空处雷达营在南京正式建立。当时为了保密,对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孟继萃任营长,刘子真任政治教导员。

  这是我军成立最早的一个雷达营。不过,这支在南京建立的部队,只在南京度过了短暂的时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成立仅两个多月的雷达营奉命北上,归东北军区空军司令部指挥。

  8月12日,雷达营抵达沈阳。16日,各中队开始行动,奔赴指定驻地。只用短短四天时间,队员们即克服重重困难,将雷达站全部架设完毕。

  由此,东北地区第一个雷达情报网开始建立。

  1950年12月,志愿军歼击航空兵部队进驻安东浪头基地,雷达站也开始为之提供空中情报。

  刚开始,美军通过侦查发现雷达网,但因为这些都是日本和美国的老式雷达,并没有把雷达部队放在眼里。

2.jpg

1985年首届雷达兵部分老战友南京聚会

  直到多次空战失败后,美军不敢再轻视我军的雷达和歼击机。战后美国官方发表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建设重迭在朝鲜西北部的防空配系。”

  1951年3月,雷达营有了正式的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第101营”。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停战后,雷达部队继续施行对空警戒侦察任务,直到1958年9月才整个撤离朝鲜。

  新中国第一部国产雷达

  与成立雷达营相比,中国雷达工业起步还要更早些。

  1949年4月24日,南京妙耳山的一座二层小红楼里,新中国第一个雷达研究所正式诞生。100多名职工、三四台机床、几部从敌方缴获的雷达,是当时中国雷达工业起步的全部家底。

  当时的研究所里没有一张雷达图纸,只有一台样机,还缺少了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天线,这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在没有任何借鉴和参数的情况下,到底天线要怎么设计,研究所所长申仲义只能带领他的团队从零开始。

  就在研究人员对雷达天线的设计一筹莫展时,申仲义得知东北地区有一部苏联的防空警戒雷达,他立即前去观摩学习。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申仲义终于看清了苏式雷达的天线是上下排列的八木天线,也基本弄清了天线的物理尺寸。

3.jpg

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14所小红楼

  1951年5月2日,凌晨1点的小红楼依然灯火通明,这是申仲义回到研究所后召开的第一场会议。

  这场意义非凡的会议,正式开启了我国首部雷达的自行研制序幕。在没有任何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申仲义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着手八木天线的实验。

  从初夏到深冬,研究所几乎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每个人都有一股盼望着早日研制成功的韧劲。他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有时晚上回到宿舍,想起新办法,又悄悄回去实验。

  当时小红楼的管理严格,没有加班证,警卫是不让进办公楼的,大家只能跟警卫商量,实在没办法,还得“吓唬”警卫,说工作没做完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4.jpg

新中国的第一部国产雷达

  1953年,在南京郊外的一个偏僻山村,外场试验终于开始了。经过89次外场测试后,雷达探测精度大幅提高,研究人员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将新研制好的雷达命名为“314甲中程警戒雷达”。

  从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中国雷达人通过在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和攀升。各类装备纷纷亮相,它们凝结着历代雷达人的智慧与汗水,时刻执行着警戒任务,为祖国的和平与安宁守护一片没有盲区的天空。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