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这是新四军在初创时期面临的困境。
随着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一大批兵工英模涌现出来。烽火中,他们利用极为有限的条件,研制生产出战士们所需的各类武器弹药。李仲麟就是其中一位。
2000年4月11日,李仲麟在南京逝世,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内,离开他奉献了一生的军工事业。
李仲麟
在彭雪枫指导下开创兵工事业
1938年,18岁的李仲麟凭着一腔热血,长途跋涉来到延安,一心想要参加革命事业。从抗大毕业后,他被彭雪枫纳入麾下,成为一名爆破教官。
当时,彭雪枫率领新四军队伍创建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受敌伪顽三面夹击,队伍在频繁的战斗中迅速扩大。
“凡是有群众的地方,我们就能生存。但武器弹药的补充问题,得自己设法解决。”在彭雪枫的指导下,手榴弹制造所和修械所成立起来,李仲麟任制造所所长。一个多月的时间,30枚合格的手榴弹就试制成功,打响兵工生产第一炮。
1941年,新四军第四师合编成立,手榴弹制造所和修械所合并组建为师直属兵工厂,李仲麟任厂长。
新四军四师政委邓子恢(左三)视察师直属兵工厂
抗日进入反攻阶段后,普通的手榴弹和机枪已不能满足部队攻坚作战的需要。就在李仲麟一筹莫展之时,一根布满黄褐色锈斑的炮管送到了工厂里,乃是国民党溃逃时匆忙埋在镇江近郊的。
由于炮上的零部件多数散失,用这根废旧炮管造炮其难度不亚于造一门新炮。此前毫无经验的李仲麟率领工人们靠着一本阎锡山兵工厂印制的山炮《使用维修规程》,奋战十多个昼夜,绘出样图,并最终修配出一门75毫米山炮,射程达4千米,成为当时四师威力最大的重武器。
在攻打伪和平救国军驻防的安徽泗县张楼时,该炮大显神威。新四军四师九旅战士在汉奸张海生五十大寿之日,拉着山炮悄悄接近张楼。战斗号角响起后,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敌碉堡被炸得四分五裂。失魂丧胆的伪军纷纷缴械投降,一首《炮打张楼》的民歌也就此传了开来。
李仲麟还善于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炸药,受乒乓球原料为硝化纤维启发,他通过地下党组织的关系,将一批电影废胶片从敌占区运到工厂,除去表面的胶后,制成无烟发射药,解决了炮膛内残渣影响连续发射的问题。到了1947年底,华中地区的迫击炮弹发射药包多由废胶片制成。
李仲麟和夫人张友梅在革命根据地洪泽湖畔
弹药库着火时身先士卒
解放战争打响后,李仲麟任华中军工部第二总厂厂长。战况紧急,兵工厂不再守在战地后方,而是将缴获来的卡车改装,架上机器,直接在火线上修枪修炮。枪林弹雨中,他们无谓生死,为提高部队作战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在攻打上海前夕,李仲麟被敌机炸伤,上海解放后他便留在上海治伤。领命组建海军的张爱萍闻此消息后,如同捡到宝一样,立刻下令让他到海军报到。就这样,李仲麟成为海军技术部的副部长,兼管江南造船厂。
这天,虹口地区的一个弹药库起火,库里存放有一万多吨美国的TNT炸药。这种黄色的炸药威力极大,若被引爆,半个上海滩或将消失。
千钧一发之际,彭德怀发现李仲麟这个武器能手竟然不在。得知他被调到海军后,当即命人将他叫回。在场的洋专家们看着搬来的“救兵”竟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国人,纷纷怀疑起来:这种土专家能行?
李仲麟一看,原本悬着的心放下大半——这种炸药威力虽大,但不碰金属是不会引发爆炸的。他在做厂长的时候,就曾和工人从缴获的炮弹中挖取这种炸药。起初还是将引信拆下后用铁杆慢慢挖,但因为危险性大速度跟不上需求,后就将炮弹放入开水中煮,使炸药融成液体后再舀出冷却结晶,工厂就此生产出一批批杀伤力倍增的炮弹。
现在,又遇上TNT炸药这个“老熟人”,李仲麟胸有成竹地提出暂不救火,先全力将炸药搬出来。但战士们哪懂这些,想想搬炸药就觉得危险,犹豫着不敢上前。
见此情形,李仲麟喊道:“共产党员跟我上!”随后他率先上前搬起第一箱炸药后,战士们也纷纷跟上,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全力建设一流科研教学基地
李仲麟留学时在莫斯科红场留影
1961年,李仲麟从苏联炮兵工程学院进修回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今南京理工大学)任副院长,后任院长。当时学院建设已初具规模,在校生达1800余人。因学校分三地施训,专业课在武昌,基础课在沈阳,预科班在南京,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多有不便。经军委决定,学校于次年暑期迁往南京孝陵卫。
李仲麟一心希望将炮工建设成软硬件都一流的科研教学基地,学院组建之时苏联专家已全部撤离,遗留的教学资料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工作的需要,在军委和炮兵首长的指导支持下,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相关专业。
为了学院的发展,那时的李仲麟就上演起“抢人大战”来。他多次前往上海名校挑选优秀毕业生,上海方面不愿放人,他就去北京找前任老院长“拉关系”,硬是把人给要了过来,其中一位后来当选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
学院对教师很是器重,除了时常组织教师进修外,划拨科研经费也毫不吝啬。
首期学生屈大壮毕业留校后,提出了自行研制一台数字计算机的计划,学院拨款14万元后,1965年底,炮工—1型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为院内外有关单位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支援。李仲麟的子女回忆父亲曾自豪地说:“国内最快的计算机,在我们学院!”所说的或许就是这台计算机。
从抗日战争时期创办军工厂,到解放战争时期上火线修武器,再到建国后全力促进军校建设,李仲麟的一生都在和军工打交道。即便离职休养后,他仍关心军工事业的发展,直至逝世。
参考资料:《红星闪耀功德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炮兵》
《大江南北热血铸英魂——新四军军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