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住宅区”更新蝶变 再现八十年代烟火记忆

发布时间:2021-11-18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85年12月28日,南京莫愁湖畔一居民区内,人们敲着锣打着鼓,热闹非凡。

  这一天,南湖新村正式建成竣工。

  作为当时江苏省规模最大、配套齐全的新型住宅区,也是全国主体、配套工程一次性投资建成的最大住宅区,南湖新村承载了一代南京人的记忆。

  137家单位同时施工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贯彻“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建设方针,新建住宅很少。改革开放之前,南京市区缺房户占全市居民总户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和下放人员陆续回城,南京市区居住困难的情况加剧。

  为了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特别是尽快解决下放回城人员的住房问题,1982年4月,南京市政府决定集中在水西门外莫愁湖南侧开发建设住宅小区,因东临南湖,故名南湖新村。

  当时,南京每年能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的资金仅8000万元左右,难以满足需要。为了解决小区建设资金,市政府组织了17个区、局(公司)联合参加了南湖建设,向社会各方面筹集了建设资金达70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工程所需的资金问题。

1.jpg

《南湖新村实施规划图》

  1983年12月3日,南湖新村开工。为了保证小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南京市成立了南湖小区建设指挥部。施工现场热火朝天,137个施工单位,14000名施工人员,500多辆运货汽车,共投放钢材24000吨、水泥140000吨、木材14200立方米、红砖12000万块。

  千亩工地上井架林立,二百多幢楼房拔地而起,供电、供水、通讯等地上、地下工程亦同步组织施工。

  “新兴小城市”

  两年后,南湖新村交付使用。竣工仪式上,中共江苏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柳林、副省长陈焕友亲自为工程剪彩。

2.jpg

南湖新村竣工典礼(图自建邺区档案馆)

3.jpg

南湖新村新楼

  小区共有住宅楼278幢,可住居民1万多户、4万余人。由于距离市中心较远,南湖新村相对独立,各种服务设施齐全,包括学校、医院、商场、文化宫、电影院、体育场及66个商业网点等114项配套设施,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被人们称作“新兴小城市”。

  自南湖新村建成至1986年12月15日,南湖街道办事处接待和参与接待的客人共280批、7997人次。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政要先后到南湖新村参观。

  在南湖新村建设过程中,国务院批准了南京的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文件《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提出“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的城市建设方针。此后,住宅建设呈迅速发展之势,“住房难”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对于南湖居民来说,“大圆圈”和拥堵的水西门大街是重要的集体记忆。

  当时,南湖新村的中心建有街心花园,即如今的南湖广场,一座高3.5米、宽4米的“母女情”汉白玉石雕塑是标志性建筑,雕塑周围砌有喷水池,道路沿花园绕圈,居民们便取了“大圆圈”这样一个识别性很强的名字。当时在南京打出租车,只要报出“大圆圈”,司机便知道乘客要去哪里了。

  水西门大街是连接南湖新村与主城区的主要道路。居民的工作地点大多位于城内,一到早晨,人们有的骑自行车、摩托车,有的步行,有的等着坐公交,甚至还有开拖拉机的,浩浩荡荡地往城内赶,傍晚再陆陆续续回来。7路和13路两条公交线上,乘客永远挤得动弹不得。

  微更新再现新活力

  南湖新村的建成,作为南京主城跨出水西门的第一步,在当年有效领率了河西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是南京居住区建设史上光辉的一笔,更是南京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

  但昔日的城市“明星”,也不可避免地变得老旧,面临基础设施落后、背街小巷脏乱差等多重治理难题。为此,建邺区政府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改造。

  2019年,南京发布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建邺区在南京率先探路设计师进社区制度,邀请来自南京各高校、设计研究院的14位设计师走进街头巷尾,参与社区改造,南湖片区成了改造的重点。

  参与改造的设计师从街角、墙角、边角提升着手,微更新,小改动,将南湖片区打造成休闲花园、文化公园、活力乐园和精致家园。

4.jpg

焕然一新的南湖新村(图自紫金山新闻)

  2021年10月底,建邺区城市建设集团负责的“南湖记忆”城市更新项目完工。走进南湖东路的街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起居室、客厅、小卖铺、理发店等特色空间映入眼帘,瞬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市井烟火融合现代细节,时隔三十多年,老城区绽放出全新的繁华景象。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紫金山新闻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