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二三月,在解放军紧锣密鼓地准备渡江作战的同时,策反国民党第二舰队起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也在进一步推进中。
4月18日,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奉命到安庆去指挥海军舰艇协助陆军作战。已经被我成功策反的林遵,从南京出发前,派第二舰队中校参谋长欧阳晋前往上海,向中共地下党汇报了第二舰队的情况,并请求给予必要的指示。
林遵
身陷桎梏 难圆“海军救国梦”
林遵,1905年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海军世家。作为林则徐的侄孙,林遵自小就听闻了虎门销烟抗英的光荣事迹,并立志“海军救国”,为捍卫民族尊严而奋斗。
1946年初,林遵被临时调任国民党驻美舰队指挥员,率领军舰回国。由中国的海军军官指挥一支舰队横渡太平洋,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次壮举。
1946年10月,林遵又受命率领“太平”等4舰,前往南沙群岛,树立起象征中国主权的石碑。这两次任务的完成,使林遵在国民党海军中有了很高的威望。
然而,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林遵这种有着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军官一直遭到排挤,得不到重用。
1948年2月,为了承担起长江以南的海上防务,国民党当局重建了“海防第二舰队”,并提升林遵为代理司令,且承诺不久将许以海军少将。
林遵被突如其来的任命怔住了,但他清楚地知道“第二舰队”都是些破旧的小舰只,明显是国民党当局为了保存实力,为准备随时逃到台湾而准备的“炮灰”。
林遵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早已深恶痛绝,励志振兴中国海军的他开始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有了新的思考。
踌躇不决 好友说服改变立场
194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获悉林遵有可能转变后,通知上海地下党同志通过郭寿生去与林遵取得联系。
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的郭寿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根据指示设法潜伏于国民党海军内部做地下工作,由于国民党特务监视严密,他一度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与党重新联系上后,郭寿生欣然受命——策反林遵。
作为至交,郭寿生专程去镇江拜访了林遵,两人同游了金山寺。一见面林遵就向郭寿生大倒苦水:自己被国民党排挤,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
根据党中央指示,成功策反林遵的郭寿生
“我这次来访就是给你指点迷途的,共产党中央已通知我归队,并叫我同你联系,希望你归顺人民。”眼见林遵的政治信念已经发生了动摇,郭寿生趁机转达了组织的指示。
同时,为了确保成功策反林遵,打入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人事署任参谋的地下党何友恪也加入了说服的队伍。他既与林遵有很好的私交,也有工作上的联系。在接受策反第二舰队起义任务后,何友恪即更名为陈志远。
1948年9月的一天,陈志远接到林遵的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吃晚饭。席间,林遵问陈志远对时局有何看法。陈志远发牢骚地说:“国民党不亡,天理难容。我之所以要调到上海工作,就是为了避免北上打仗。”
林遵也叹气:“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想打仗,派我去收复西沙群岛,那是国家主权问题,我十分愿意去做。去打共产党,我不赞成,为什么不能坐下来谈呢?”
踌躇再三后,林遵终于下定决心,不再继续为国民党效力,并开始秘密地筹划起义。多年后,林遵形容这段时间就如同“在长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中见到了光明”。
坚定信念 “投票”决定舰队起义
1949年4月23日晨,林遵通知各舰舰长和炮艇队队长,到旗舰召开紧急会议,等各舰艇长到齐后,林遵开门见山地说:“桂永清(国民党海军总司令)要坐飞机跑了,命令我们在今晚出发驶往上海。他拿我们当挨打的锤垫,授我指挥在南京所有军舰的大权。”
解放军第八兵团司令陈士榘(右二)在林遵(右一)陪同下参观“永绥号”舰
刚说到这里,浦口方向突然响起了猛烈的炮声。大家都跑到船舷旁观望,只见下关一带烟雾弥漫。
各舰艇长回到会议室后,林遵因势利导地说:“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南京即使今天不失守,也绝对躲不过明天,上海最终也肯定是守不住的。桂永清向我许愿,只要把舰队带到上海,哪怕最后只剩下一艘军舰,也要保荐我为海军副总司令。但是,此举关系到全体官兵的前途和安危,我岂能只为了自己升官,盲目听命而置大家于不顾?大家都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吧。最后我再作决定。”
说完,各舰艇长纷纷发表意见,很多人都认为国民党的气数已尽,垮台是早晚的事情,不能再为蒋介石卖命了,建议举行战场起义。
听完后,林遵慎重地说:“现在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决定是否举行起义,我将尊重多数人的意愿。”
在参加投票的16位军舰舰长中,有8人投票赞成起义,有2人投票反对起义,有6人投了弃权。随即,林遵宣布:“第二舰队准备全体起义!”
毛泽东接见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前排左三)、副司令员林遵(前排左二)
1949年5月18日,毛泽东和朱德给起义官兵发来的贺电写道:庆祝你们在南京江面上的壮举。你们率领25艘舰艇,毅然脱离反动阵营,参加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家庭来,这是值得全国人民热烈欢迎的行动……希望你们团结一致,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思想和工作制度,并继续学习海军技术,为中国人民海军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参考资料:《重温激情岁月-革命者口述历史》
《被毛泽东誉为“南京江面上的壮举”的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