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首批非遗名录 南京这四个项目成“国宝”

发布时间:2021-11-22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镶嵌于中国文脉之上的璀璨珠玑,是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瑰宝。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坐拥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个非遗项目构成了一张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秦淮灯会等四个项目入选。

1.jpg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天工之巧

  “大脚仙,咸板鸭,玄色缎子琉璃塔。”一首流传于街巷的民谣,囊括了南京几件特色风物。其中,“玄色缎子”就是赫赫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

  云锦,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因其色彩绚丽,灿若云霞而得名,用料考究,织金夹银。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据说,两名熟练工人相配合,一天至多只能织造5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称。

  中兴源丝织厂作为南京著名老字号企业,在南京云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从前身正源兴记绸缎庄算起,中兴源丝织厂至今已有146年的历史。清王朝覆灭后,绸缎不再作为官吏服饰的专用,云锦逐步走向衰落。抗战胜利后,只有部分号家恢复生产,云锦业一时难以振兴。

  1948年,原中兴源的部分股东在南京重新组织了南京中兴源。仅存4台织机、8名工人的丝织厂,成为当时南京唯一还在生产云锦的地方,为南京云锦的复兴留下“火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丝绸工业非常重视和关怀,积极挽救民族工艺,大力扶植传统优良产品云锦。1956年1月1日,中兴源丝织厂与南京11家丝绸小厂合并 ,经过改组实行公私合营,定名“南京中兴源丝织厂”。

  经过生产技术的改进革新、生产质量的精益求精,中兴源丝织厂的发展进入中兴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兴源丝织厂的云锦声名鹊起,海外扬名,产品远销到前苏联、蒙古、古巴等国,松鹤牌云锦也获得国家质量银奖。

  在入选国家首批非遗名录后,南京云锦又于2009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内外掀起了一股“云锦热”。

2.jpg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万锤锻制箔金来

  南京金箔,一个处处透着华贵气息的名字,当手工艺人一次次捶打在金叶上时,仿佛南京金箔2500多年的历史,也像金箔一样,平铺在我们的眼前。

  金箔锻制技艺,俗称“打金箔”,属传统手工技艺,是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而金箔的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南朝宋山谦之《丹阳记》中已有生产金银箔及设置锦署的记载,至明清有了进一步发展。

  南京金箔业以葛洪(葛仙翁)为始祖,相传历史上今栖霞区龙潭一带是生产金箔的故乡,当地一直有“仙家造金箔”的传说流传。

  南京金箔系用真金经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金箔、检验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

  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一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当今中国所有的寺庙以及莫斯科中国大酒店、泰国皇宫、日本大阪牌楼等都闪现着南京金箔的辉煌,食用、化妆、建筑、技艺、装饰等领域所用金箔也多出于南京匠人之手。

3.jpg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无法复制的绝版艺术

  南京淮海路35号,金陵刻经处。虽与“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毗邻,却独享一份静谧。

  南京,是六朝古都,佛教刻经事业源远流长。清代同治五年,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的奠基人杨仁山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传承中国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杨仁山先后从日本、朝鲜等国寻回了约300种国内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流布,使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等佛教宗派教义复明,以供后人研究。

  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习称“金陵本”。

  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文明演进史上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的作用。金陵刻经处的木刻水印工艺,就是这一古老技艺延续到今天的留存。

  金陵刻经处刻印之书籍,纸质绵柔,字大如钱,版式疏朗,清净庄严;刻印之佛像,刀法细腻,章法谨严,形神兼备,层次分明;完美地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艺同佛教文化与佛教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宗教性、艺术性、文物性兼具,独树一帜的刻印风格。

  如今的金陵刻金处收藏佛经版125318块、大型佛像版18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也是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

  在这150年里,金陵刻经处几度兴衰,而始终不变的是,刻经艺人手尖上飞舞的木屑。

4.jpg

  2021年秦淮灯会现场(林琨/摄)

  十里秦淮灯火璀璨

  春节赏灯是南京人不可或缺的仪式感,赏一路彩灯高照,在人声鼎沸与摩肩接踵间,新年的味道一下子迸发出来。熠熠生辉的梦幻光景藏着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也凝结着深厚久远的民族情感。

  秦淮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就曾举办元宵灯会。《南史》记述了建康上元节(元宵节)盛况:“汇数万火盏,若星河灿天衢,人潮聚涌,广庭无隙也。”

  后来的唐、宋、元、明时代,元宵灯会一朝比一朝红火,技艺高超的花灯工匠层出不穷,彩灯制作越来越形神兼备,恢弘壮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灯节,并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节,朱元璋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

  清代中叶,南京灯市主要集中在笪桥和评事街一带。晚清时,笪桥灯市逐渐南徙至夫子庙一带。

  1949年以后,夫子庙每年元宵节前后仍有“灯市”举行,规模有大有小,然而这一盛会在“文革”时期被中断。

5.jpg

1986年第一届秦淮灯会

  1986年,秦淮灯会正式恢复举办,成为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

  璀璨灯火重回夫子庙,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2006年,秦淮灯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一年的秦淮灯会以“魅力的秦淮灯彩,迷人的桨声灯影”为主题,在河面上搭起花灯舞台,夜幕降临,波光粼粼,花灯在水面的倒影如梦如幻。

  现今的秦淮灯会聚灯景、灯市、灯展为一体,交相辉映。每年大型灯组100组以上,传统手扎花灯上市量达50万盏,再现了万盏花灯映秦淮的盛景。

  秦淮灯会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南京人的记忆,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