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古都 南京的人居城市之路

发布时间:2021-11-25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千百年来,古都南京的美在钟山的灵动,在秦淮河的风流。这里,有数不尽的山水、道不完的古韵。

  如此美丽的南京,怎能不是一个宜居城市呢?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南京先后获得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等称号。

  可以说,南京是一座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典范之城。

  17年的城墙维修保护

  南京明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 从600年前建成之后一直完整地保存到近现代。此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为拆城取砖、依墙建厂、违章搭建再加上年久失修,使明城墙受到较大损害。

  1988年测量时,50年代尚存周长33.676公里的明城墙仅剩下23.15公里,13个城门中有9个已难觅其踪。

1.jpg

明城墙(图自龙虎网)

  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明城墙的保护规划工作开始提上日程。1996年,省人大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南京市正式开始了明城墙风光带的规划工作;1999年,《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正式出台。

  从1988年开始,南京市年年投入巨资,共抢修了90%的现存城墙,完善了城墙的排水系统。仅2004年,南京市用于城墙维修的费用就达7600万元。

  伴随着城墙环境的改变,古老明城墙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600年前,明城墙是一道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普通老百姓甚至连靠近都不行。现在的明城墙已成为集旅游、休闲、研究、考古、绿化等功能于一身的城市名片,也带动了南京厚重的人文精神的复苏。

  2004年12月,“江苏省南京市明城墙保护项目”荣膺200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获此殊荣的29个项目中唯一一个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建设部为表彰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城镇、单位和个人而设立的,其规格之高,令人瞩目。

  南京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意味着南京将文物保护纳入到城市建设和百姓生活改善进程中的理念,得到了全国城市的认同

2.jpg

南京大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图自龙虎网)

  焕然一新的母亲河

  2008年,南京在人居环境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这一年的10月6日,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宣布,中国南京市政府获本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这是联合国人居领域的最高奖,也是有史以来该署首次将最高奖项——特别荣誉奖颁给了一个城市而非个人,而此奖项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有效地实施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为了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南京为此准备了六七年。2002年,南京市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人居奖”创建工作。

  南京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管理,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要求,想要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得以案例形式申报。而案例要求能够全面反映市政府在人类居住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时也要体现城市特色。

  在众多案例中,南京市最终选择了秦淮河的整治作为申报案例。

  秦淮河被誉为南京的“母亲河”,南京城的发展同秦淮河息息相关。但近代随着城墙军事防御功能的衰退,秦淮河水运功能也逐渐弱化,两岸随之衰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秦淮河形成了相当规模临水棚户区,加上河道的污染,河沿线人居环境不断恶化。

  2002年初,一封由十多名大学教授联合署名的信件被送到了市政府,建议南京市政府整治被污染已久的秦淮河。同时,一名小学生也给市长写信,表达了让秦淮河水重新变清的愿望。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的迫切愿望引起南京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3.jpg

秦淮河河道整治一新(图自龙虎网)

  当年下半年,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整治内容包括安居、水利、环保、文化、景观五大工程。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妥善解决了六千余户棚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增加就业人数四千余人,清淤拓浚,搬迁沿岸小企业,改造防洪墙,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一百万平方米绿地面积等,全面提升了沿线居民的人居环境。

  正是得益于这次的综合整治,如今的秦淮河,杨柳依依,碧波荡漾,重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桨声灯影梦里秦淮胜景。

  近年来,南京市在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建筑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实的举措,继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不断打造“强富美高”新南京,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龙虎网 中新社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