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落户 南京绘制现代农业画卷

发布时间:2021-11-30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18年7月26日,南京浦口高新区内,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项目开工建设。

  这颗生机勃发的“种子”引动全球农业科创资源快速聚集,在南京肥沃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一幅“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画卷正徐徐铺展……

  两颗“明珠”

  早在2016年,中央1号文件发出号令,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充满创新基因的江苏主动出击,在南京率先建设起国家农创园。放眼全国,农业产业园、搞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不在少数,这个“国字号”农创园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国家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给出一个定位——“农业硅谷”。

1.jpg

南京国家农创园

  赵春江是第一个入驻的两院院士,其团队专注于研发集成式的智慧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把农业提档升级。引来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蔬菜学专家、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等相继驻扎农创园。

  如今,这里聚集了近10位院士专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而在院士们的身后,还有一批批长期驻扎在农创园的研究团队。农创园成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聚集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的“试验田”。

  201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南京建设“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京成为全国首批获批建设的2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一。

  两个“国字号”项目,肩负起推进国家农业迈向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农业产业“换新颜”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京加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装备、新业态”的应用示范,不断推动农业智能化、精品化发展。

  以往,农业生产上遇到问题,农民多靠自己摸索或把农技专家请到田间来解决问题。如今南京有2.3万多名用户注册了农技耘APP,他们将各类问题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上传,全省上万的农技专家24小时在线解答各类问题。

  播种、丰收之时,再难看到农民弯着腰在田间忙碌,取而代之的是,只需要按动几个按钮,无人插秧机或收割机就能按照规划好的路径进行作业。

  基于5G技术的智能无人机服务平台也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通过对农作物长势、旱情等田间生产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便可进行水肥、植保等精准指导,还能进行产量预估、病虫害分析等。

2.jpg

  农民“飞手”操控植保无人机对农田实施病虫害防治。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南京耕地资源有限,在有限的资源里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则是关键。2021年10月底,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万建民教授领衔的团队育成的“宁香粳9号”百亩示范片通过超级稻第一年验收,测产中3块田平均亩产达812.5公斤。

  养殖业的发展同样成绩喜人。南京农业农村部门构建了“蟹鲈混养百千万”模式,利用大口黑鲈这个高价值养殖对象来平衡单一河蟹养殖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实现亩均效益一万元左右。

  科技的力量,让农业生产旧貌换新颜。

  给长江的绿色承诺

  南京坚持绿色发展,在农业上也丝毫没有松懈。197公里长江岸线的两边,分布着数十万亩农田,对长江的生态环境可谓有着重大影响。

  近年来,南京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轮作休耕等技术措施应用,在化肥、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9年6月,南京市印发了《南京市沿江5公里化肥与化学农药“两减”工作方案》,开启了沿江5公里区域的“两减”工作的大幕,涉及到8个街道、18万亩耕地,是全市“两减”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政策推行当年,便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21年开始,南京在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5个区开展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工作,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所需的基本农药,通过全市统一招标采购的方式,按照中标价格平价配供给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

  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水平。

  与此同时,南京积极推广更加绿色生态的肥料。

  2021年,全市推广9.7万吨商品有机肥和1.5万吨配方肥,实现了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配合施用。科研机构对土壤监测点进行监测,恰如给人做体检,再根据“体检报告”“量身定制”配比最科学最合适的化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既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又实现了化肥的减量施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用“绿色”厚植农业发展底色,南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南京日报、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