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对南京人而言,当耳边响起这首童谣,蜿蜒耸立的城墙立即浮现在眼前。
650多年的时光从金陵城上呼啸而过,唯有城墙屹立不倒,护一城风雨,佑一方百姓。
2021年,江苏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强长江文化和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内容。
近些年,南京城墙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稳步推进中,举办了“城门挂春联、古都开门红”“颗粒归仓、南京城墙砖回收”等活动,五年时间共回收了近30万块城砖,用于城墙维修等方面。
有这么一个人,陪同南京城墙走过了三十年风雨,见证了这些工作一步步推进。她是朱明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藏品保管部主任、研究馆员。
结缘
一次偶然的工作抽调
与城墙的缘分,用朱明娥自己的话来说,仿佛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1985年,朱明娥离开家乡长沙,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生性不喜玩乐的她却爱上了城墙, 周末出门必定是去城墙上转转。
朱明娥常常和湖南老乡一起,在解放门登上城墙,沿着玄武湖一路往九华山段走去。“当时城墙顶面杂树丛生,行走极不方便”。
但古城墙沧桑的厚重感,深深吸引了朱明娥,而与南京城墙真正结缘源于一次偶然的工作调动。
从南大毕业后,朱明娥进入南京市博物馆工作。1995年,正在筹建中的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急需人手,从各大博物馆抽调工作人员支援。一听与自己喜欢的城墙有关,朱明娥丝毫没有犹豫,一口应下了调令。
这一干,就将近三十年。
博物馆筹建之初,困难重重,不仅办公环境简陋还面临着人手短缺的境遇。“初始团队不到十人,大家挤在几十平米的空间里办公。每个人都身兼数职,陈列、展览、保管、研究没有分开,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上。”
那段日子艰苦却收获颇丰,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于1998年建成开放。
不同于其他博物馆,明城垣史博物馆里的许多文物需要到处征集。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城墙经历了大规模的拆迁,不少城砖由此散落于民间。
“一旦有城砖的消息,我都会赶往现场看一看。”拆迁工地是朱明娥和同事们经常去的地方,40斤的城砖,她早已记不清搬运过多少次。
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现在的辉煌,特别是2014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实现了南京城墙全线统一管理,城墙各项事业迈入蓬勃发展的新征程。
朱明娥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倾心
对每件文物如数家珍
随着南京城墙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原明城垣史博物馆200平方米的展厅早已无法满足南京城墙历史文化展览展示的需求。
2018年6月9日,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建成后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以及“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地。
为配合新馆的建设,在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文物征集小组,朱明娥带领小组成员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征集了与城墙相关的文物2000余件,为新馆的开放、展陈、研究、宣传、申遗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馆里的收藏的文物近5000件,分为11大类,有城砖、拓片、老照片、老地图等。
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城墙,朱明娥都如数家珍。在众多文物中,2008年“错版”城砖的发现让朱明娥记忆深刻。
据朱明娥介绍,南京明城砖上大都有铭文,一般来说,文字分布于城砖的两侧,一侧印有府州县负责城砖督造的官员姓名及职位,另一侧印有总甲、甲首、小甲、窑匠等基层责任人的信息,以便出了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追查。而发现的“错版城砖”却只印了基层责任人的名字,没有印产地和责任官员的信息,两个侧面的文字完全一样。“非常珍贵,在南京城墙上属首次发现。”
然而,由于长期受自然风雨的侵蚀,城墙上的铭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与风化,许多珍贵的信息正逐渐消失,亟待采集与保护。
2018年,由朱明娥主持的“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运用到了高科技技术,借助GPS定位系统、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手段对现存25公里的南京城墙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与采集。”
三年的时间里,该项目拍摄了17万张城砖高清照片。朱明娥说,这是对城砖的一种抢救性保护,获得了十分宝贵的原始资料。
愿景
申遗推动城墙的保护
近年来,朱明娥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专著与论文。
其中,凝聚了朱明娥30年心血的《铭文天下--南京城墙砖文》于2016年出版,先后斩获四项大奖。2018年由朱明娥撰写的《旷世城垣——南京明城墙》与《南京明外郭》相继出版,其中《南京明外郭》一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南京明外郭城墙的学术专著,具有开创性,填补了南京城墙研究的空白,并先后获得多个重要奖项。
一砖、一墙、一门、一城,都充满了历史和回忆。650年的岁月,南京城墙见证了太多,有繁华、有变迁,也有悲壮与屈辱。
2015年,朱明娥主持了《南京城墙抗战遗存》调研课题。她走过20多公里的城墙路线,抚摸过城墙上的弹痕,对中华门、中山门、神策门等八处抗战遗存点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拍照。
“我们甚至在城墙本体上,找到了当年残留的弹片。”在朱明娥看来,对城墙的保护和研究应当全面,这样的课题研究角度独特,意义重大。
申遗,一直以来是南京城墙的工作重点,朱明娥的工作内容也与此息息相关。
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朱明娥觉得申遗成功可能是最终的一个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在申遗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城墙的保护研究与利用。
这么多年下来,痴迷于城墙的朱明娥并未感觉到任何厌倦和审美疲劳。被问到现在的心境如何,她淡然一笑:“城墙对我来说好比是一本书,非常厚重的一本书,越研究它、了解它,就越喜欢它,越觉得自己要学的知识还很多。”
从事城墙工作近30年,城墙的一砖一石早已融入朱明娥的血液中,成为她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南京城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劳的结晶,朱明娥希望它能成为南京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当说到南京时,大家一下子想到的是南京城墙,那多好呀!”
未来,朱明娥将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同事们一起继续围绕南京城墙保护利用开展特色社教、研学游等活动,进一步释放城墙活力,讲好城墙故事、南京故事,扩大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