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的南京,朔风凛冽,草木凋零,梅园新村纪念馆门前却“开”出了一朵朵白花。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里排起了长队,只为悼念离去的伟人。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陷入哀痛中。“四人帮”为加快篡党夺权的步伐,以简化治丧礼仪为名,蛮横地压制和阻挠广大群众的悼念活动,加紧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宣传。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发起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支持邓小平的活动,被统称为“四五运动”。而南京正是最早出现公开抗议活动的城市,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天安门事件”。
周恩来逝世后南京人民在中共代表团驻梅园新村旧址举行悼念活动
周恩来与南京人民的深厚情谊
周恩来是从江苏大地走出去的伟大人物,曾六次来到南京,始终关心着这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南京人民对他满怀情愫。在其逝世之后,全市人民不顾“四人帮”所下的不准戴黑纱白花、不准送花圈、不准开追悼会的禁令,以各种纪念活动祭奠人民的好总理。
从周恩来总理逝世到追悼会召开的7天内,南京共有2500多个单位的32万多名群众前往梅园新村凭吊,60万人参加了悼念和游行活动。
在接到闭馆通知以后,梅园新村纪念馆被迫停止开放,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和哀悼仍在持续进行。
《文汇报》文章成了斗争导火索
2月13日,“四人帮”的写作班子在《光明日报》发表《孔丘之忧》一文,声称“让旧制度的‘哭丧妇’抱着孔丘的骷髅去忧心如焚,呼天号地吧”,将攻击的矛头直指悼念周恩来的广大群众。“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广大人民群众怒不可遏。
3月5日,上海《文汇报》在刊登新华社一篇关于学习雷锋的新闻稿时,删去了稿中原有的周恩来关于学习雷锋的题词。20天之后,《文汇报》头版的文章中又出现了“党内那个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扶上台”的语句,含沙射影地攻击周恩来总理。
这些接连发生的事件,激起南京人民的极大愤义。李西宁时任南京大学数学系团总支书记,他来到学生宿舍,高喊口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不能再沉默下去了!”学生纷纷响应。
3月28日,以李西宁和秦峰为首的400多名南大师生组成游行队伍,抬着周恩来遗像和白色玉兰花制成的大花圈,上书“光辉永照后来人”7个大字,前往梅园新村举行悼念活动。
次日上午9时许,南京大学数学系三年级学生将影射攻击周恩来的《文汇报》在校内张贴,用笔将反动文字划出横杠,在旁边醒目地写上“看一看,想一想”。
李西宁拟定了“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老前辈用鲜血打下的红色江山,我们也要用鲜血来保卫”“警惕赫鲁晓夫式的个人野心家、阴谋家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各级领导权”后被改为“最高领导权”)等革命标语,和同学们刷写在校园里。
连续几日,群众自发举行悼念周恩来的游行、集会,并将“谁反对周总理就打倒谁”、“强烈要求清查《文汇报》‘三五’‘三二五’恶毒攻击周恩来事件”、“打倒大野心家、大阴谋家张春桥”等大幅标语,用不易被水清洗掉的柏油和油漆刷在南来北往的列车上,把南京人民公开斗争的信息传向各地。
天安门前的暴力镇压
南京人民的抗议行动使得妄图篡党谋权的亡命之徒感到不安。3 月30 日,“四人帮”之一的王洪文对帮派骨干说,“南京事件的性质是对着中央的”,“那些贴大字报的是为反革命复辟造舆论”。姚文元忧心忡忡地提醒:“南京事件会很快影响到北京,你们要注意一下北京的情况。”
4月1日,他们盗用党中央的名义,发出关于南京问题的电话通知,表示南京出现的大字报、大标语,是分裂党中央、转移批邓大方向的政治事件,需彻底追查,要求各地领导机关“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扩大事态,进行捣乱、破坏”。
企图杀一儆百的“四人帮”万没有想到,这些压制群众正义行动的措施,如同火上浇油,掀起更大规模的悼念活动。
1976年清明节前南京人民在雨花台悼念周恩来
4月4日,清明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竖起了高达7.8米的巨大金属花圈,象征着南京人民斗争到底的决心。郑州的二七纪念塔、杭州的西子湖边、西安古城的钟楼下……都聚集了大批群众,自发悼念周总理。
同一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凭吊活动更是达到高潮,累计200多万人次涌入,广场上各处都放满了条幅、花篮、花圈。
次日,首都人民反“四人帮”的行动遭到暴力镇压,上万名民兵、警察手持木棍进入广场,驱赶和逮捕滞留在广场的群众。
“南京事件”最终平反
“天安门事件”未曾使南京人民退缩,直至4月中旬,每日仍有几万人冒着被迫害打击的危险,前往雨花台缅怀周总理和革命先烈。
随着“四人帮”进一步施压,南京市各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4月21日,李西宁被拘留。前后五十多次的审讯,审问者得到的只有坚定的回答:“我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我没有罪!”
1976年10月,一声春雷,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因“南京事件”而被捕、拘留的大部分人,在1976年底、1977年初陆续被释放出狱。
1978年,中共江苏省委宣布“南京事件”完全是革命行为,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政治觉悟和革命斗争精神。平反大会上,李西宁表示,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它终究作出了最公正的裁决。
参考资料:
《南京报》1978年10月4日第二版
《南京党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