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田野 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1-12-20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面向“十四五”,南京市瞄准建设“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新型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新农人”正成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有着崭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和产销模式。

  他们的出现,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jpg

  从“门外汉”到“乡土专家”

  孔秋娣是高淳有名的“乡土专家”,但在八年前,她还只是个农业“门外汉”。

  2013年,孔秋娣在回娘家高淳义保村时,发现由于农业种植业效益不高,村里大量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当地出现了较严重的抛荒现象。

  一直怀揣“田园梦”的她,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回乡搞绿色有机种植。

  一片质疑声中,她在义保村的荒地上开始了乡村创业梦,探索“稻鸭共作”模式。

  在向农业专家请教、积极参加各类农业知识培训后,她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有机种植秘诀,稻田亩均产量超过1000斤。

  “利用麻鸭杂食性的特点,将鸭养殖在稻田里吃虫、吃草,鸭粪还可以做肥料,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再辅之以杀虫灯和人工拔草,就能实现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目标。”

  2015年,农场生产的稻鸭米顺利通过了有机认证。

  有产量,还要有销量。在推动发展生态种养、绿色食品基础上,孔秋娣创建了“秋亚牌稻鸭米”品牌,尽管每斤售价达15元-20元,仍然供不应求。

  近年来,秋亚牌稻鸭米先后摘取“江苏好大米”“南京好大米”桂冠,孔秋娣本人也被评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省青年农场主、江苏省“三带”新秀。

  硕士们的农夫生活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李志杰,是六合横梁镇三友湖畔千亩试验田的“大管家”。

  2016年,他与其他十几位硕士研究生一起加入了艾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扎根乡村从事农技更新和推广。

  新技术玩得转,是年轻人干农业的优势。水稻抽穗扬花期,植保无人机播撒肥料促进水稻生长;烤田期,借助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远程控制田间上水时间和水量,精确管理田间水分;丰收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GPS定位的无人收割机可以自主收割,有的收割机还能在收割的同时将秸秆剪碎成小段,提高秸秆还田处理效率……艾津的水稻种植全面实现了智能化、机械化。

  2019年起,艾津与周边农户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成立艾津优质稻米产业联合体。至2021年,核心产区订单种植面积已突破5000亩。

  对于没有加入联合体的农户,艾津可以提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农户水稻种植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比以往平均降低20%左右。

  “一开始用无人机打药,农民个个来问在干什么、打药行不行,现在我们的植保服务范围已有15万亩,飞机一飞,100亩地3小时就能搞定。”李志杰表示,除了要自己吸收先进的东西,作为“新农人”,还要把更多人带动起来,一同致富。

  种粮“父子兵”

  “小时候看着我爸种田很辛苦,所以大学毕业后我不想继续留在乡村。”说这话的是江苏弘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邵立昌。2021年,他在葛塘街道长城村承包的2000多亩土地迎来第一年丰收。

  邵立昌的父亲邵名文是南京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种植水稻已有30年,从最早的三五十亩种到现在的五六千亩。

  从小看着父亲种水稻,邵立昌的印象中农业意味着脏累苦和利润低,所以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从事酒店管理,并一步步升到企业中上层管理岗。

  但近几年,邵立昌惊奇地发现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设备很大程度解放了劳动力,大米的品牌化也为种植业带来了较高的效益。

  替父亲经营一段时间销售业务后,邵立昌最终下定决心辞去城里的工作,回乡全身心帮助父亲从事农业。

  起初,父亲看不懂儿子的做法,看着他跑去一个个小区门口,免费送一斤装的大米,甚至有时候还贴运费。但积累下来的300多个社区团购群资源,很快显现出了它的优势,2020年疫情期间业务增长迅速,每天对外销售近2000斤的大米。

  尝到甜头的邵立昌进行了更多的新尝试,他通过网络把大米卖到全国各地,通过做稻米研学在农旅融合中延长产业链。如今的他,已把农业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从“孔雀东南飞”,到“春暖燕回巢”,从邵立昌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广袤的土地上发挥聪明才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邵名文表示,再过几年他也要退休了,“未来,就交给他们年轻人吧。”

  资料来源:南京日报、新华日报、高淳发布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