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15日,小镇上人来人往,居民们奔走相告:咱们老百姓的部队进城啦!小镇立马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走出家门一睹部队的风采。
这一天,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辖苏皖支队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辖第五支队第八团会师于六合县竹镇。
四境环山,三面带河,古时因栽植紫竹而得名的竹镇,坐落南京六合西北,是中国近代革命红色圣地。
两支敢打敢拼的“王者之师”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苏皖支队和江北指挥部的五支队,那都是斗争经验丰富、敢打敢拼的“王者之师”。
1939年,江南新四军正处于日、伪、顽势力的夹击之中。面对日益严峻的江南局势,中共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为新四军制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1939年8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五支队罗炳辉司令员、郭述申政治委员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率八团、十五团挺进六合竹镇、马集一带,经过发动群众和迅速作战,开辟了以半塔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打开了淮南津浦路东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新四军一支队陶勇所部苏皖支队,也于12月初从苏南溧水渡江北上,到达六合的樊家集、八百桥、东沟镇等地开展抗日活动。
1939年12月28日,日伪军300余人由六合向竹镇进犯,新四军十五团一营在五支队司令罗炳辉的指挥下,设伏成功,与敌军激战半日,取得胜利。这一战是五支队挺进六合后首次取得胜利,也为在竹镇的会师打下了基础。
1940年1月15日,苏皖支队与第五支队第八团在竹镇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协同作战,连续击退六合、天长来犯之敌。
1月29日,在淮南津浦路东天长、六合边境的横山地区协同作战,粉碎日军第十七师团和六合伪军一部的合击,毙伤日军100余人,伪军200余人,俘日军2人。
两支部队积极开展武装抗日和宣传统战工作,振奋了人民的抗日情绪,迫使天长之敌不敢轻易出城,为开辟天长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建立后,在竹镇会师的两支部队隶属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
燃烧在六合竹镇的抗日烽火
青砖、小瓦、女儿墙,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楼四角飞天,门楼上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几个金字略显陈旧。
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摄于2010年)
位于今六合区竹镇镇竹镇社区市府街19 号的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是一座坐东朝西老式砖木结构四合院。
斑驳的砖墙,透过70余年的光阴,向我们诉说着在这里发生的点滴。
1942 年8月,根据革命斗争发展形势的需要,经淮南行署批准,建立中共竹镇市工作委员会(1943年3 月改为中共竹镇市委员会),陈聪任工委书记;同时成立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张晶之任市长。
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为了解决根据地的财政困难和人民生活问题,保证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供给和军工物资、部队装备、行政办公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带领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经济、节约开支、增加财政收入,粉碎了日伪军的经济封锁。
1945 年8 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完成了历史使命,奉命撤销。1946年7月,新四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市政府旧址遭到很大破坏。
其实,竹镇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红色圣地,处处都燃烧着革命的烽火。早在1940年4月,中共六合县委就在竹镇成立,黄国华(桂挹清)任县委书记,隶属于中共津浦路东皖东省委领导。同时建立六合县抗日民主政府,贺希明任县长,下设军法室(后改为保安分处)、司法、军事、财粮、教育、税务6个科。
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六合县抗日民主政府,除初建时有较固定的办公地点外,其余以流动办公为主。往往白天在这一地办公,夜晚又流动到另一地。区域的划分、机构的设置,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而有利于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更好地打击敌人。
资料来源:《南京红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