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十万公务员“争取”之战

发布时间:2019-01-16 17:28 来源:凤凰网江苏

1949年1月16日,南京中山北路254号国民政府行政院内,粮食部的员工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参加全体公务员工大会,而是成立了另一个组织——粮食部公务员工联谊会。会上,有一位领头人被大家推举为联谊会的秘书,他就是中共地下情报员梅可华。

往后的几天,南京发生了大规模的公务员向国民政府抗议请愿事件。鲜为人知的是,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与粮食部公务员工联谊会有关,都与梅可华有关。

起因 被集体遣散引发公务员不满

1949年1月,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蒋家王朝岌岌可危,南京已近兵临城下。在北方传来的炮声中,南京物价一日数涨,生活生存十分艰难。

梅可华,1926年加入共青团,在国民政府粮食部工作,是南京数十万普通公务员里的一员。但作为中共地下情报员,他提前知道了国民政府决定南逃广州这一绝密情报,并了解到国民政府打算将十万公务员一脚踢开,每人只按15倍的生活指数,发给三个月的疏散费。

实际上,当时南京以及长三角一带产业工人的生活指数,已经高过48倍,疏散费的生活指数不及其三分之一。面值50元、100元的大额金圆券不断出笼,公务员们一领到薪水,就得飞跑去购买油、盐、柴、米等生活必需品。否则,隔了半天,起码要打一个七折。

在米珠薪桂的现实情况下,国民政府遣散公务员的做法,无异置公务员及其家属于死地。

地下斗争经验丰富的梅可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经济斗争手段,把一向胆小怕事的公务员鼓励团结起来,向国民党政府施压。

过程 成立公务员工联谊会前去请愿

梅可华将自己提前知道的消息告知了财政部和社会部的同志,让他们在自己所在的单位发动倡议。接着又在16日的粮食部全体公务员工大会上,将了解到的绝密情报向粮食部的同仁们做了详细的汇报。

一番言语下来,大伙都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以及处境,一时间群情激愤。在梅可华的鼓动下,大家成立了“粮食部公务员工联谊会”,并着重从经济利益方面提出了10项决议案,决心与南京国民政府抗争到底。

18日,天空万里无云,竟是隆冬以来难得的好天气。粮食部全体400多名员工,一个个昂首挺胸,走向碧瓦重檐的南京萨家湾行政院大楼,进行集体请愿。

国民政府行政院老照片

国民政府行政院老照片

大伙儿把行政院大楼包围得水泄不通,一层二层全部被请愿人群所占领。为了防止行政院的官员们逃跑,梅可华还指派专人严守行政院围墙的前门、后门以及官员们的小汽车。

请愿者共同推选出四位同志为代表,将请愿条件送到了行政院秘书长端木恺的手中,双方的谈判也正式开始。在等候结果的时间里,交通部、水利部的公务员们也纷纷赶来讨要说法,请愿的此时已接近千人。

请愿条件提出以后,行政院政务委员会反复研究,踌躇再三,既不敢答应又不能拒绝。只好要端木恺出面作难人,到被包围的大楼门口,向请愿者婉言解说:

“大家的心情,政府完全理解,只因八年抗战加上三年内战,国库空虚,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的要求,政务委员会反复研究,实在不容易办到,希望大家体谅党国的困难,和衷共济,共渡难关....”

这些毫无价值的空话,立即激起广大公务员工的愤怒,大家痛加驳斥。

这时,一个挂着少将领章的人陡地站了出来,气势汹汹地吼叫:“你们目无法纪,胆敢聚众闹事,扰乱治安,侮辱长官。我代表首都卫戍总司令部,要执行戒严法,对聚众请愿的首事人,要实行法律制裁,如果继续胡闹,就要格杀勿论!”

这么一来,简直像在火上浇油,大伙儿口里骂着,拳头就抵到了这人胸前。这人一看情形不对,只得在宪兵、警察的保护下,灰溜溜地缩回了行政院内。

就这样,楼上噤似寒蝉,楼下的广大公务员大声叫骂,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直到下午5时光景,端木恺才被迫答应,在1月19日下午给予圆满答复,大伙儿方才罢休。

结果 公务员集体请愿取得胜利

1月19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决定在发给三个月的疏散费之外,每个公务员增发还乡旅费金圆券1万元,发给疏散证明书和车、船票,并要求限定还乡的公务员一律在21日前离开南京,否则不再过问。

行政院院长孙科对于那天蒙受包围、落荒而逃倍感羞辱痛心,对于被疏散的公务员愤然一怒而发出通令:“永远不录用!”

由于种种原因,得以还乡的公务员仍在少数,大批还是留在了南京。梅可华与领导地下工作的同志商量后,决定进一步团结南京的公务员,策动各机关留守人员。

在此基础上,“南京公务员工联谊总会”于2月3日在南京中山东路财政部礼堂成立。不料在大会即将结束的时候,国民党特务有组织地对大会进行了破坏,当场把社会局代表的头打开了花,大会主持人周千臣被秘密逮捕。

事后,国民政府卫戍总司令部严令禁止集会游行,否则格杀勿论。联谊会只好转入地下,对各个机关的档案、物资、财产、房屋设备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保护,严格防止转移和破坏。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接管南京城,梅可华与众多留在南京的公务员们一起,迎来了新生。

参考资料:《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