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月10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一。几名年轻的中共南京地下党员顶着寒风,奔波在建康路,在过往的公交车上张贴海报。
上午10时,新街口介寿堂将放映苏联电影。海报向市民拜年的同时,也呼吁大家前往观影。电影售票将作为义卖所得,帮助清寒学生。
新街口介寿堂,后改为南京市工人文化宫
原来,由于内战连年,国统区物价飞涨,穷学生在寒假中不得不为新学期的学费担忧。中共地下组织通过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团契联合会(简称“团契联”),积极开展助学运动。
从基督教团契到秘密中学联
团契,源自《圣经》“相交”一词,本是基督教特定聚会的名称。特殊年代,团契却掩护了地下党开展红色活动。
1947年春,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张贴布告,欢迎学生参加基督教少年团契。在青年会,可以学英语、温习功课、进行体育活动,不少学生踊跃参加。中学系统中共党员陆庆良也在同学邀请下加入。
经陆庆良汇报,中共南京市委学委敏锐地发现,可以利用这样的灰色组织搞红色的活动。此前,南京的中学生党员大多数在各自的学校或班级里开展活动,团契可以跨班、跨校活动,有利于地下工作局面的打开。
1948年夏,团契联组织的夏令营活动
于是,陆庆良所在的钟英中学党支部率先发动成立一批团契,随后,各中学团契也纷纷成立。学委因势利导,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团契联合会成立,实际上起了秘密的中学生联合会作用,成为党联系和教育中学生群众的重要组织。
“请买一朵花,帮助学生上学”
成立后的团契联,除了用少量宗教活动作为掩护外,经常组织渗透着进步思想的文体活动,为广大中学生所喜爱。
此时,沦陷区人民经历国民党在政治上的侮辱、经济上的压榨掠夺,对国民党的幻想早已破灭。民众生活困难,学生上学缴费要用大米计算,不少学生因无力承担学费失学。
1947年暑假,由大、中学生共同发起的助学运动,在团契联基础上积极展开。
8月30日、31日,走在南京街头,市民便会听到“请买一朵花,帮助学生上学”的叫卖声。由学生们自制的剪纸窗花喜庆吉祥,很多路人上前购买,不少店铺也帮忙销售。
据悉,参加助学运动的大、中学校有20多所,学生2000多人。义卖活动受到市民深切同情,募得金额超过原定目标。
大年初一,介寿堂放起苏联电影
1947年底到1948年初,内战激烈,物价飞涨。寒假尚未开始,学费又要涨的消息就在学生间传开。同上学期相比,公立学校高中学杂费要涨六倍多,初中则涨了七倍。学生愤懑不平,纷纷酝酿寒假再次进行助学运动。
相比上一次,此次助学以电影、戏剧、歌舞义演和卖报等为主要筹款方式。
助学舞会入场券(左)、助学纪念章(右上)、助学纪念戳(右下)
1948年2月9日,农历除夕。下午4时,南京中学系统地下党员马新农、刘维震和陶子平等人来到新街口介寿堂。介寿堂是为庆贺蒋介石六十大寿而建的礼堂,由参与助学运动的同学通过关系洽借。
再过十多个小时,第一场电影就要在这里放映,准备工作迫在眉睫。于是,严寒的大年夜,几名年轻党员在介寿堂酒吧台前工作一夜,布置好现场,画好宣传海报。新年的第一个早晨,几人又迎着凛冽寒风,将电影放映消息告知市民。
寒假的助学运动,让各学校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得到锻炼,同时也解决了清寒学生的实际困难。
点燃南京中学里的革命热情
活跃的团契活动,还是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
1948年,团契联在玄武湖组织夏令营
原本,国民党正好奇,之前活跃在学校的共产党员突然间“无声无息”。得知基督教青年会团契活动,1948年暑假后,国民党市党部、教育局下令,各个中学禁止团契活动。
然而,团契活动的不断开展,让党员交朋友的范围更广泛,进步思想点燃了中学里的革命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夏抗战胜利时,南京中学生中只有12名党员。而1949年4月南京解放时,全市中学生党员累计有191名(撤退到苏北解放区的没算在内),先后分布在25所中学。
参考资料:
《在历史的洪流中——革命者口述历史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