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雪飘 让蒋介石暴跳如雷的小报

发布时间:2019-02-14 09:54 来源:凤凰网江苏

1947年初的南京,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因“沈崇事件”而引发的抗暴游行的余温还未退去,国民党当局一听闻关于“学生”的消息就“头疼”。

2月14日,南京《新民报》发表社论《抢救失学学生》,直指国民政府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清寒子弟的读书问题。十天后,该报又发表《抢救大学教育》一文,呼吁当权者增加教育经费,减轻家长负担。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不是《新民报》第一次公开批评国民党当局,也不是第一次在“白色恐怖”下,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出进步之声了。

《新民报》

《新民报》

“下关事件” 记者浦熙修被打

1929年9月9日,一张名叫《新民报》的报纸在南京创刊了,报名借用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民报》,加上一个“新”字,除了继承革命传统之外,又有“作育新民”之意。

“九一八”事变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抗敌御侮的言论和宣传报道大得人心,由此报纸的影响力得到迅速扩大,一个月内,发行数由二三千份上升到一万多份。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全国一片欢腾。西迁重庆的南京新民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立即着手派遣部分人员回到南京,操办《新民报》南京版复刊事宜。

10月初,在阔别南京八年之久后,《新民报》南京版日刊复刊。

1946年6月23日,以马叙伦、雷洁琼为首的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去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请愿时,在下关火车站被特务袭击,多人受到严重殴伤。

1946年,邓颖超与浦熙修在重庆。

1946年,邓颖超与浦熙修在重庆。

受伤人群中,还有一位特殊人士——《新民报》采访主任浦熙修。

浦熙修是当时新闻界著名的女记者,与另两位女记者彭子冈、杨刚并称“三剑客”。当时,她前往下关火车站进行采访报道,却被号称“难民”的特务打了。

昏昏迷迷中,浦熙修被热心人送到了医院,在医院里见到前来探望的报社同事,说得最多的还是:用整个版面报道“下关事件”,让正义的读者普遍知道。

随后,《新民报》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下关事件”,包括蒋介石本人和内政部长张励生贼喊捉贼的表态,以及上海各界团体与新闻界的反映。

资料显示,这篇报道让国民党当局大为恐慌,收买了不少“读者”给报社打恐吓电话,连国民党卫戍司令部稽查处的人也放话,如果有人要对《新民报》动手,他们难以负保护责任……

“新闻战士”以笔为刀,展示的威力有时不亚于枪炮。
 

“五二零运动” 报社遭特务纠缠

1947年春夏之交,国民党当局把对解放区的侵犯改为重点进攻,南京、上海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主爱国运动——学生们提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进行集体罢课、游行示威。

5月20日的南京,天气阴森森的,时不时还下有阵雨。《新民报》的编辑部内气氛凝重,不断有记者回来汇报学生队伍与国民党警宪队伍接近和相持情况。

过了午后,国民党警宪队伍与便衣特务,终于在珠江路与中山北路上,向学生队伍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两个特务在街头殴打学生,一个拧住学生的头发,另外一个拿起手中的皮鞭就打,血沫飞溅,惨极了!”报社的女记者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一面哭一面诉。

《新民报》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

《新民报》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

当晚,报社的编辑、记者奋笔疾书,有的脸上还挂着泪珠。

“我们要为真理而斗争,一定要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向读者报道。如今我们在虎穴里办报,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抓住辫子,所以,今天的要紧处在于忠实报道,一字一句都要真实。”

简短的编前会,为报道指明了方向。这一夜,《新民报》的编辑与记者将所有稿件逐字逐句地推敲,一改再改。

第二天,《新民报》头条位置是这样的标题——

南京昨日凄风苦雨天愁地悲

学生联合游行发生流血事件

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占了一个半版篇幅,版面上有几幅学生队伍浩荡前进和被军警特务殴打的现场照片,同天还发表了《力争停战!力争和平!》的社论。

这一下,国民党当局火了。卫戍司令部天天派一部两部警备车停在报社门口,特务不时前来纠缠,说是报道不实。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来人才说出所谓的“报道不实”,在于报道中所写的发生冲突的地点错了两个门牌号码。

而5月21日这天的《新民报》,大大鼓舞了斗争中的学生群众。

由于时常和“党国”的重大决策唱反调,《新民报》在蒋介石眼里是一张经常捣乱的报纸。1948年6月30日,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会议,做出了勒令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的决定。

消息传出,中外同业纷纷发表声援,国内各大进步报纸纷纷发表文章谴责国民党当局,甚至连国外不少通讯社也发表信息,对《新民报》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停刊行径提出批评,一时让国民党当局狼狈不堪。

停刊后,南京《新民报》内部刊物发表《沉痛的一天》表示抗议,但黑暗时期,南京的这份进步报纸还是被砍杀,甚至连记者都没放过,不少员工都上了黑名单,被逮捕被问罪,直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迎来新生。

南京《新民报》的斗争历程,足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壮举。
 

【延伸阅读】首刊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早已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词最早公开发表,恰是在《新民报》。

1945年10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应老友柳亚子索诗之邀,将初到陕北时所作的《沁园春•雪》相赠。柳亚子收到后很快写出和词,当月下旬他将两首词作送至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柳诗尹画联展”展出,并递交《新华日报》希望同时发表。

许是报社规定,发表毛泽东词作需经本人同意,《新华日报》只是单独刊登了柳亚子的《和毛润之先生咏雪词》。

《新民报》最早公开发表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

《新民报》最早公开发表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

随后,很多人开始打听毛泽东的咏雪原词,这引起时任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吴祖光的注意。几番辗转拼凑,他拿到诗画联展上《沁园春•雪》的完整抄件,读罢深为激赏,立时决定公开发表。

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的“西方夜谭”栏目刊发了《毛词•沁园春》,并附加一段按语:“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传闻,蒋介石在报纸上读到这首词时,气得几乎晕过去,除臭骂一通手下的文人外,又责令他们立马作文去骂“万里雪飘”。

参考资料:《本报68年前首发〈沁园春•雪〉》

      《编余散记——解放战争期间在南京新民报编辑部内外》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