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名片 香飘四海的《茉莉花》

发布时间:2019-09-28 17:56 来源:凤凰网江苏

2009年9月28日,南京各大媒体显要版面,均登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南京的30位人物”事迹介绍。

新四军老战士、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何仿也在其中。1957年,由他改编创作的歌曲《茉莉花》在全军文艺会演上一炮打响,从此香飘四海。

何仿

《茉莉花》歌词

金牛湖畔,小战士采摘“茉莉花”

1957年,29岁的何仿时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作曲兼指挥。这一年夏天,总政治部调前线歌舞团进京汇报演出。

在此次演出中,何仿除了要指挥体现部队气魄的《东海凯歌》《雨花台》两组大合唱外,还要组织一个4人女声小合唱,演唱苏浙皖三地各一首民歌。

很快,安徽、浙江的民歌定了下来。江苏民歌选哪一首好呢?何仿举棋不定。忽然,一个旋律萦绕在耳畔:“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何仿想起来,这是自己15年前在南京六合记录的一首民歌《鲜花调》。

茉莉花采风纪念碑

那是1942年冬天,时值抗战相持阶段,在华中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只有14岁的何仿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一名小战士。那时,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剧团的团员们晚上演戏宣传,白天走村串户,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艺术。

在随剧团来到江苏的六合、仪征一带时,何仿在金牛湖畔偶遇了一位民间艺人,不仅会吹拉弹唱,而且满腹的民歌小调。

飘着雨雪的冬日里,一间茅草屋内,一位30多岁、身材瘦长的民间艺人热情地接待了何仿。艺人穿着破棉袄,戴着破毡帽,从墙上取下胡琴,娴熟地校好琴弦后,便边拉胡琴,边用模仿女声的高八度假嗓音唱起《茉莉花》的最初版本《鲜花调》。

一时间,何仿被这首婉转悠扬、优美动听的民歌深深吸引住了,如获至宝的他当场学唱起来,并一句句地记下了曲谱和歌词。

从此,旋律优美的《鲜花调》在新四军的队伍中传唱开来,鼓舞了士气,也温暖了艰苦的抗战岁月。

“茉莉花”华丽绽放,香飘四海

《鲜花调》虽好,但何仿觉得有些美中不足——歌词内容比较散,第一段唱茉莉花,第二段唱金银花,第三段又唱玫瑰花,不能给人鲜明的形象和统一的格调。同时,歌词中也有些封建色彩。

于是,何仿决定对其加工、整理。他以清香典雅的茉莉花为主要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何仿又将原歌词中带有封建色彩的“奴”字改为“我”,并在曲调上加入了一些转音和拖腔,使歌曲更加悠扬婉转,有余音绕梁之感。

1957年,前线歌舞团表演女声民歌小合唱《茉莉花》

这次演出结束后,《茉莉花》迅速走红,不久被正式制成唱片,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

1959年,南京前线歌舞团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茉莉花》作为必唱曲目,走出国门,受到各国青年喜爱。此后,《茉莉花》相继在许多重大场合被唱响,四海闻名。

1965年,周恩来总理带团去印尼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点名要求带何仿所在的南京前线歌舞团。歌舞团演唱了女声合唱《茉莉花》,周恩来总理听后感慨不已,特意来到歌唱演员身边,笑着说:“听到你们的歌声啊,我就想起苏北老家啦!”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茉莉花》在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奏响

后来,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合,人们都能听到《茉莉花》的旋律。

从乡间民歌到世界名曲,如今的《茉莉花》,已成为一张中国文化的靓丽名片,香飘四海。

参考资料:

《党史纵览》

《南京红色印迹》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