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2日,女战士邱一涵在南京逝世,年仅四十九岁。她的儿子由江苏省委书记抚养,宋时轮、唐亮、钟期光三位上将和省委书记江渭清亲自为她执绋。
邱一涵与儿子袁振威的合影
或许有人会有疑惑,邱一涵是谁,为何能有如此殊荣?
要知道,她17岁加入共青团,从那以后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随父兄革命 裹小脚走万里长征
邱一涵1907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曾在铜鼓县苏维埃政府当过财政部长,她的兄长也曾在湘鄂赣省担任财经部长。
受父兄的影响,她早早地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6年,她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1930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4年的10月,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作为跟随部队行动的三十名女同志之一,邱一涵被派去跟随卫生部照顾受伤或生病的队员。与其他女同志不一样的是,邱一涵以前缠过小脚,这就给她翻越雪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她一点也没有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她硬是坚持了下来。
1943年,抗大四分校政治部部分干部于淮宝县曹王庄合影,后排左起为卢华、邱一涵、陈锐雯
渡河时,敌机的炸弹在她身旁爆炸,被震伤的她没有丝毫畏惧。过草地时,没有粮食吃,就吃点野草充饥。七天七夜,邱一涵咬紧牙关,硬撑着走出了沼泽地。
爬雪山时,她摔倒后怎么也起不来,被当时担任政治部主任的丈夫袁国平拉起来坐到马背上后,她坚决拒绝了这种“特殊化”待遇。
就这样,她咬着牙走过了万里长征。
痛失丈夫 强忍悲痛坚持革命工作
邱一涵与丈夫袁国平相识于1929年,时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长袁国平来到平江横洞巡视工作,两人就这样相遇了。袁国平是湖南邵东县袁家台村人,比邱一涵大一岁,他一心扑在革命上,一直孑然一身。邱一涵打从心底里爱慕袁国平的才华睿智,袁国平喜欢邱一涵山里妹子的纯真与执着。
1929年,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有着共同理想和信念的二人互相扶持,一起努力服务于革命事业。邱一涵夜以继日地协助丈夫袁国平起草宣言、文告,发动青年支前参战。在接管国民党的报社后,她又协助丈夫出版深受群众喜欢的《红军日报》。
在中共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她虽然身体纤弱,仍然坚持跟随丈夫上了前线。也正是在这次的“反围剿”行动中,她为了救一名受伤的战友,右臂重伤致残。右手不能使枪了,她就练左手;右手不能为丈夫抄写文稿,就用左手一横一竖地使劲写。
本以为能与丈夫相守一生的她,却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永远地失去了袁国平。
经历了巨大悲痛的她并没有一蹶不振,为了完成他们夫妻两人追求的革命事业,她化悲痛为力量,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前进,与战友们一道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1955年,邱一涵在丈夫袁国平墓前
革命青年眼中的“好妈妈”
解放战争时期,她服从党的安排,在华中局任组织科长、干部科长等职。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关键时期,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到根据地来和进一步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中央决定在华中敌后根据地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江淮大学。华中局决定由时任抗大四分校政治部主任的邱一涵来领导江淮大学的支部工作。
江淮大学支部工作的对象是一批有名望的大学教授,和来自大城市各个不同家庭和不同政治觉悟的青年学生。针对这个特殊情况,邱一涵指示支部说,同学们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他们来到根据地说明他们有抗日爱国的愿望,我们就要做好团结工作。
在她的指导下,支部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各类活动,后来学校结束时,同学们都愿留在根据地,并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1953年同儿子袁振威、外孙小南在南京中山陵
邱一涵不仅关心江淮大学支部的思想工作,还十分关怀和体贴江淮大学同学们的生活。怕同学们生活不适应,对同学们给予优待的菜金标准,每天早餐还给炸油条吃。在只有连级干部才能领到棉大衣的时期,她还决定冬天给每个同学发一件棉大衣。
江淮大学虽然办学时间不长,却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一个个毅然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回忆起邱一涵时,江淮大学党支部的同志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崇敬的邱大姐是护抚着这个摇篮的好大姐好妈妈。江淮大学党支部和江淮大学全体同志永远崇敬您,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53年,邱一涵在中山陵音乐台
建国后,她又先后担任了南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委员等职。
1956年11月2日,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的邱一涵积劳成疾,在南京因病逝世。宋时轮、唐亮、钟期光三位上将和省委书记江渭清亲自为她扶灵,南京的上万群众前来为她送行、哀悼。她的遗体安葬在南京雨花台,与丈夫袁国平合墓。
1982年,江苏省民政厅追认邱一涵为革命烈士。
参考资料:《红星闪耀功德园》
《抚育青年的好领导——忆邱一涵》
《红军长征女战士邱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