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安事变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事实上,在此之前,国共两党之间的秘密会谈就在持续进行中。
11月7日,中共中央转电潘汉年,由其全权负责与南京方面的谈判。
第二次国共合作前的三次来宁
1936年7月,香港某报纸上刊登一条启事:“黄毅”约“叔安”在九龙酒店一叙。看到这则启事,潘汉年知道,国民党方面的联系人来了。
潘汉年早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会议。次年4月,肩负前往南京联络国共谈判事宜任务的他,经欧洲转赴香港。“叔安”是他的常用化名,“黄毅”便是国民党中组部副部长张冲。
潘汉年
经过一段洽谈,潘汉年随张冲秘密前往南京,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国民党的心脏所在地。第二天,他就与国民党谈判代表曾养甫在扬子饭店碰面。谈判中,二人各自强调本方对于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基本主张与条件,没能涉及实质性问题。
首次谈判很快结束,潘汉年亲赴陕北,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情况。9月下旬,他从西安出发,携带着中共中央起草的《国共两党抗日救国草案》,与国民党进行进一步谈判。在这次交手中,国民党尽耍外交手腕,谈判再次无疾而终。
潘汉年在延安。右起:陈云、潘汉年、滕代远、李富春、项英
当潘汉年11月16日第三次来到南京时,情况已大不相同。一方面,蒋介石以大兵压境的声势,企图迫使中共在谈判桌上就范;另一方面,日本侵华意图日益显现。中共中央已转电潘汉年,由其全权负责与南京方面的谈判。
19日,陈立夫如约来到扬子饭店。前一天,中共中央军委下达了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随后便击溃胡宗南部下一个旅。会谈中,潘汉年坚决拒绝了对方一切不合理条件。而他的态度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我们愿意以战争求和平,绝对不作无原则的让步。”
“西安事变”会见宋氏兄妹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将蒋介石扣押。
宋庆龄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联系上潘汉年,请他秘赴南京与宋子文、宋美龄兄妹晤谈。12月18日,经中央批复后,潘汉年乔装启程。为了避开监视与跟踪,潘汉年没有像以前一样到下关车站下车,而是在尧化门小站雇车直奔宋公馆。
宋氏兄妹担心亲赴西安会重蹈蒋介石的覆辙,成为人质。潘汉年拿出刚收到的《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并将事件发展分析给宋氏兄妹听:“据我们所知,张、杨两将军只是为了劝谏,并没有要杀蒋先生的意思。”
经过潘汉年的剖析劝说,宋美龄、宋子文打消顾虑,前往西安。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此后,潘汉年又于次年4月,从上海陪同周恩来到杭州与蒋介石会谈,后又同宋子文、陈立夫为两党政治合作问题会商,为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穿针引线。
1938年3月,潘汉年(后排左一)在广州与茅盾、夏衍、廖承志(前排左起)等合影。
为获情报被挟“会汪”
1943年春末夏初之交,日伪军将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的传言四起。新四军和华中局一时难以得到确切情报,无法进行反“扫荡”部署。
就在这紧急时刻,潘汉年越过日伪封锁线,冒险进入上海,准备从与共方有联系的汪伪情报头子李士群处获取第一手情报。抵达上海后,潘汉年被告知李士群去了苏州,而他在苏州再次扑空,李士群的家人称李已去了南京。无奈之下,潘汉年决定赴宁,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踏上这块土地。
在与潘汉年的会面中,李士群提出汪精卫想和他见面。潘汉年瞬间明白了几番波折的原因,李士群想借此为日益孤立的汪伪政权壮声势,也让汪精卫对他更加倚重。
事发突然,潘汉年来不及将这一情况报告中央。若断然拒绝,必将导致李士群的反目,失掉重要情报来源。权衡之下,潘汉年答应了与汪精卫的会面。
由于潘汉年始终坚持中共对汪的原则立场,会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带着日伪军队暂不会有大规模军事“扫荡”行动的消息,潘汉年回到了根据地。出于某种患得患失的复杂心态,潘汉年将“被挟会汪”的情况隐瞒了下来,直到1955年才向中央反映。
解放初期的潘汉年
这智者千虑中的“一念之差”,使潘汉年身陷囹圄。1982年8月,历史拨开重重迷雾,中共中央给潘汉年平反,对其一生的历史功绩作出评价。
参考资料:《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
《潘汉年的南京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