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人民日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显要位置上刊登了“前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赵寿山将军抵达解放区”的消息。
早前,在赵寿山的部署下,国民党三十八军先后起义,成为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
与老部下喜相逢的赵寿山,在报道中表示:“决与人民解放军一道,为解放西北与实现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
听闻消息的蒋介石拍案大怒,本该在南京静待出国考察的赵寿山,如何躲过特务的监视,直奔解放区而去?
巴掌大小的日记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详细记录了生活工作情况;同样大小的画册里不仅有列宁、斯大林、鲁迅等人的肖像,还有一张自画像……
这些是烈士张冰的遗物,每一件都在诉说着主人坚定的精神意志与满腹的才情。
2019年,是南京解放70周年,亦是张冰烈士牺牲70周年,他的家属将这些珍藏多年的遗物捐给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媒体纷纷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这位英烈的故事,正被更多人铭记。
南京解放后,南京市文工团建团,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剧目,就是《李闯王》。
国民党政权覆灭后,新的人民政权初建之时,南京市文工团用这样一出剧目,重温历史教训,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获得空前好评。
1949年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古城迎来新生。
在这历史转折关头,4月24日凌晨,远在北平(今北京)的毛泽东提笔,为新华社写下这样一则消息: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正在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
这是南京解放后的第一条消息,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灭亡。
1949年4月23日,夜,南京,“总统府”内到处散落着文件、报纸,只有几个房间闪耀着忽明忽暗的灯光,平添几分萧索。
“砰砰砰!”突然间,拍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一同传来的还有年轻而又坚毅的声音:“缴枪不杀!”门内的人连忙应道:“我们给你们开门。”
随着沉重的镂花大铁门缓缓打开,解放军战士一拥而入,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控制整个“总统府”。
国民党的时代就此结束了。
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入口前的广场上,“停泊”着一艘船身斑驳的黑色小火轮,它就是有着“渡江第一船”之称的“京电”号小火轮。
71年前,原35军103师侦察连的战士们划着小渔船夜渡长江,侦察敌情,取得小火轮,渡江先遣队由浦口渡江,入城后直奔总统府……
光阴似箭,转眼间南京解放已经71年了。
当年找船渡江并非易事,率先渡江的侦察员们一直没有忘记其中的曲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之势扫清江北凤凰山之敌,进驻南京永利铔厂。
这一天,定格在南京永利铔厂的发展史册上。
在当时,南京永利铔厂是“远东第一大厂”。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它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工厂配属的长江码头,当时是中国起重吨位最大的工业码头。
“‘总统府’门前石狮子动了,移了位!”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次日,一则怪诞的消息在城内疯传。
一时间,不明就里的老百姓纷纷前往“总统府”看狮子。只见右边的那只石狮子转了个身,离开了原位近1米。
大家一层一层围着石狮子,议论纷纷。
上千斤重、一人多高的石狮子谁能搬得动?石狮子无故“走动”,究竟是怎么回事?
1949年4月23日,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日子。
跨过天堑长江和黎明前的黑暗,南京,终于迎来了解放。
沉烽静柝,71年弹指一挥间,南京红色日历以一组珍贵的图片,带您重温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历史瞬间,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各集团于二十日至二十一(马)日夜发起渡江作战后,必须准备克服敌之层层抵抗,以达到占领南岸……”清脆有力的电报声,从安徽肥东县瑶岗村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内传出,飞向长江北岸。
随着总前委一声令下,1949年4月20日,百万雄师在千里战线上迎涛竞渡,进军江南。
这一天,“三浦”战役正式打响,掀开了解放南京的序幕。
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胜利突破国民党军队近千里的江防阵地,登上南岸,并争取江阴要塞守军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长江。
下午,南京城里已能听到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交战的枪炮声。
此时,首都警察厅东区警察局副局长周春萱挺身而出,公开表示留城维持治安。在他带领下,有600多名警员留局待命。
一个国民党警察局长,为何会弃暗投明,坚决地站在人民的一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接管南京的过程中,有一支“利器”功不可没,那就是金陵支队。
早在1948年底,党中央便着手从解放区抽调干部随大军南下。
江南,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组织南下干部队伍,正是为了接管宁、沪、杭等五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而做的干部准备。
1948年和1949年的交替,预示着一种旧政治制度的结束。
蒋介石周围的世界碎裂了,他即使坐在总统府的子超楼里,也能清晰地听得见“破冰”的声音。
“近日各部公务员要挟政院加发遣散费等名目包围各院部,甚至殴击当局……政府至此威信扫地,纲纪荡然,人心背离,道德沦亡……”
这是1949年1月蒋介石日记中的一段文字,这寥寥数语背后,是南京公务员工为生存而做出的艰苦斗争。
2018年6月的一天,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前来了一位老人,她默默伫立,久久凝视。
这位老人叫康新,她来这里祭奠父亲英魂,表达对从未谋面的父亲的敬重与思念。
康新的父亲牺牲时,母亲刚刚怀有身孕,满怀悲痛的她毅然生下了康新。多年后,母亲再嫁,一直对康新隐瞒了其身世,直至1975年才手写一封家书告诉她,她的亲生父亲是一位名叫汤万益的革命烈士。
小轿车是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的座驾,当它离开时,后座车窗的帘子拉得严实,只能看见副驾驶的座位上多了一名国民党宪兵,手臂上戴着显眼的袖章。
因为有宪兵,车子一路向东,畅通无阻。然而,当车到达梅园新村时,下车的却只有周恩来和司机,国民党宪兵已不见了踪影。
这名神秘的宪兵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