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央批准国有航空工业争取在3到5年内,从修理起步,逐步过渡到仿制苏联教练机和歼击机。
很快,位于南京的空军22厂迁往南昌,并以原国民党“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为基础,建成了新的飞机制造厂,对内叫国营320厂,对外称洪都机械厂。
1946年9月中下旬,南京暑气渐消。
鼓楼二条巷16号来了客人却大门紧锁,家中8岁的大儿子守在门外,手里握着一个小哨子。他牢记着父母的话:“若发现陌生可疑的人在附近行走,立马吹哨。”
“1936年暑假中我认识了祁式潜。这偶尔的相识,不料是根本改变我今后思想生活的渊源。”在自传里,居瀛棣回忆起与丈夫的初识,感慨万分。
一个是南京秘密学联的负责人之一,一个是国民党元老居正之女。
谁也没想到,日后的两人志同道合,携手成了中共隐蔽战线上的尖兵。
1950年初,当人们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时,一支部队吹响了向西藏进军的号角。
这是第二野战军第18军,担负着保卫边疆、建设西藏的双重重任。
他们一边修路、一边行军,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送给西藏。
在南京的朱平和周锡良夫妻俩,便是当年18军的战士。
两人在援藏时相恋,并留在那里建设祖国的大西南,改革开放后才回到南京。
“我要去武汉了。”
“好。明天出发?”
妻子赵健一秒接过邱海波的话,她太了解丈夫。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邱海波总是冲在一线。
“重症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作为重症专家,这是邱海波多年来坚守的信念。
时钧园依山而建,园中有一尊时钧像,出自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之手。
塑像面露微笑,似在凝神遐思,又似在喜悦地等待。宽大眼镜后的深邃目光,仿佛在举目远眺,又仿佛正在亲切地注视着眼前的学生。
作为化工高等教育的一代宗师,时钧把一生献给了三尺讲台。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需要参加的外事活动也多了起来。
董老一直习惯穿着战争年代的衣服,这可愁坏了工作人员。
这不,政务院总务部门的同志又来了,拿来几种料子想要给董老做几身新衣服。
“我有在南京办事处时穿的衣服,就不用做了。谢谢组织上的照顾,还是先给其他同志做吧。”
无论是在简陋的延安窑洞,还是繁华的上海、南京,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一直是董老的原则之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战略性转移。项英、陈毅等人奉命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战争,天当被、地当床、草为粮,艰苦卓绝。
在崇山峻岭和茂草密林间,部队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1937年9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意外收到了项英发来的电报:“久别以来,音信断绝。现为改编各边区部队抵达南昌,已与江西省政府商妥一切……”
在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项英的这封电报,改变了南方游击区的革命形势。
南京雨花台西南望江矶,绿树成荫,肃穆安静。
每逢清明,人们总会自发来此,凭吊、瞻仰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三位烈士。
新四军老兵琚逸芳,也坚持每年来此为烈士们扫墓。
细雨迷蒙,琚逸芳凝视着墓碑,思绪不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8年,连云港东海县,逢集的白塔埠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冯硕仁带着妹妹冯菊芬找到一个显眼的位置,开始敲锣打鼓。
他们要街头演讲,内容是反对封建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号召妇女放足、剪发。
如凉水泼进了热油锅,议论声在人群中炸开了。
冯家兄妹却镇定自若。
革命需要敢为人先。
1928年3月,南京,乍暖还寒,一片肃杀。
警车在街头呼啸而过,国民党特务遍布大街小巷,监视着城中的风吹草动,白色恐怖愈加严重了。
李耘生风尘仆仆地赶到南京——上级调他来南京市委工作。
在此之前,李耘生将临产的妻子章蕴安顿在了长沙,两人相约,孩子出生后,在南京见面。
但事情并没有他们计划般顺利。
1923年8月20日下午,南京四牌楼,一辆从下关开往城南的小火车刚刚停住,一位戴着眼镜、身着西装的年轻人急急忙忙跳下车来。
正当他向行人打听东南大学的路线时,两位自称是东南大学的同学热心地迎了上去,主动带起了路。
这位年轻人,就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为了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会议而来。
1951年初,南京开展了反动党团、特务人员登记工作,第一天就有1500余人主动前往,其中不乏国民党高级官员。
但也有一些人,顾虑重重地观望着,直到公安部门找上门。
不久,曾担任国民党感化院和反省院院长的鲍君甫也被逮捕了。
正当法院决定对其处以重刑时,鲍君甫却道出自己是中共特科安排在国民党中的“双面特工”,陈赓便是他的证人。
夜渐深,一辆插有国民参政会特殊标记的吉普车驶进办事处院中,停留近三个小时后方离开。
第二天,代表团撤返延安,一则“告别启事”经由《南京人报》公之于众,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启事是如何突破重重封锁送到媒体手中的?秘密就在那辆吉普车上。
高启发再次前去应试,因为娴熟的技术,又有72分台工作经历,他当天就被录取,主考人盛某确定他为中尉侦收员。
这时,他才知道,这个军事机关竟是国民党特务机关——国防部二厅所属电信总台。
他的任务是专门侦收解放军电台的机密通信。
踏破铁鞋,称心遂愿。党组织立即让高启发前往报到。
1924年2月9日,时任北京陆军检阅使的冯玉祥带着嫂子,走进了北京城的史家胡同。
他要去媒人家里,交换婚约。
冯玉祥心仪的对象,是28岁的李德全,一位中学教师。
10天后,两人结婚。因为双方都是基督教徒,他们的婚礼简单庄重,李德全身穿浅蓝色棉布长褂,头戴白纱,气质端庄优雅,朴素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