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的一天,90岁的老人沈允林坐在家中,对着一张老照片喃喃自语:“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老人手里的照片摄于1947年的南京,当时只有26岁的他刚刚进入建业银行南京分行工作。照片中,沈允林穿西装打领带,双手斜插在裤兜里,一副年轻银行白领的模样。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沈允林,如今已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他口中反复念叨的“没想到”究竟是什么?
这还要从一张民国户籍卡说起。
在中共情报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人们熟知的顾顺章叛变,另一次则是发生在1947年的北平谍报案。
从北平秘密电台暴露到北方情报系统被整体破坏,前后不过十余天时间。此案中,有的人失节投敌,有的人则选择慨然赴死。
慨然赴死之标杆者,赵良璋!
“我是带着勇敢与信心就义的。我虽倒了,但顽强的性格仍使我精神永不灭亡。”这是赵良璋留下的最后话语。
临近常府街,矗立着一幢青砖灰瓦的二层民国小楼,端庄大气。
如果不走进小楼——五老村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人们很难想象这个繁荣宜居的五老村,一度是出了名的贫民窟、“苦恼村”。
五老村的“逆袭”故事,留在纪念馆的老照片、老物件里。
1943年初,春寒料峭。为了消灭日益壮大的苏南新四军,日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清乡”行动。
新四军十六旅迅速作出部署:跳到外线打击敌人,迫使敌人回兵救援,放弃“清乡”计划。
很快,十六旅便确定了打击目标——溧水青圩村的青圩据点。
1946年6月9日,美国特使马歇尔的专机缓缓降落在南京的机场。从上面走下来的不是飞机的主人马歇尔,而是中共代表团周恩来等一行人。
他们急匆匆地走下飞机,乘车前往梅园新村。
南京的六月已是骄阳似火。人们都换上了夏装,周恩来也只穿了一件衬衫。
急驰的汽车带进一阵阵热风,使人昏昏欲睡。
上世纪60年代的南大校园里,有一支特殊的球队,前锋、后卫、门将……阵容完备,兵强马壮。
球队教练不是体育能手,而是气象系主任徐尔灏,队员则是他手下的一批中青年教师。
时值男乒运动员容国团夺得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徐尔灏将教研组取名为“小小球队”,鼓励青年人像容国团一样为国争光。而这,也是他从学生时代就立下的远大志向。
在南京溧水区晶桥镇,有一座名为铜山的山丘。它海拔不过百米,山上大树参天,绿意盎然。站在山顶,可俯瞰境内全景。 1943年春天,就是这座山丘,成了新四军苏南反顽战役西线的一个重要阵地, 200多名指战员在此与数倍于己的顽军展开激战。
1949年4月23日,一架从上海起飞的专机飞临北平上空,请求降落。
国共和谈已经破裂,飞机来接张治中率领的国民党和谈代表团。
机场指挥台回话:“飞机跑道正在修理,无法停机,过两天后再来。”
飞机只好在空中盘旋几圈后,徒劳而返。
这是周恩来的缓兵之计。在此之前,他向南京、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发去了一份绝密命令。
“南京解放了!”当青天白日旗被鲜艳的红旗取代的那一刻起,当人民解放军登上总统府的那一刻起,古城金陵回到了人民手中。
在离高淳县城不远处的郊外,有一支百余人的部队,经过长途行军,看上去有些许疲劳。“快到县城了。”队伍中不知谁喊了一句,大家突然不约而同地直了直身子,加快了脚步。
他们中大都是新组建的中共高淳县委的党政干部,奉命前来接管高淳县城。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幅名为《且向百花头上开》的红梅图。
与之呼应的,是数百公里外郭凤韶纪念馆里的四个展厅——《新蕾初放》《傲霜斗雪》《灿然怒放》《馨香幽远》。
1930年,郭凤韶牺牲在雨花台,而她留下的红梅,在多年后的今天仍未褪去颜色。
新四军老兵张继炎一生中最挂念的人,就是他的八哥邓国强。
他常和家人说起八哥的事情:一起在韶关长大,一起在南京学习,一起去皖南参加新四军……
最常说起的,是1940年秋天他与八哥偶然重逢。
这是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
1949年4月23日,天真的亮了,古老的金陵城迎来了新生。华东野战军特纵战车团的坦克车队奉命进入城内,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市中心新街口,引得南京市民争相观看。
拥挤的人群中,新华社记者邹健东火速爬到高处,找好角度,按下快门留住了这一历史瞬间。
照片中,第三辆坦克上站着的年轻小伙儿——原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朱恒怡,正是坦克车队入城式的亲历者。
半旗志哀,鸣笛悼念。人们在缅怀英雄的同时,献上雾尽风暖的告慰:
徐院长,你知道吗?3月8日,南京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解除隔离,治愈出院了。
徐院长,这次南京确诊的93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一例死亡。
徐院长,你曾说最大的愿望是等到疫情过去,好好感受春暖花开。
现在,春天,已经来了。
1949年初,国民党狮子山江宁要塞第一炮台里,年轻的台长胡念恭正指挥着江防部署。
明面上,他是要塞司令胡雄的胞弟,不久前升为少校,风光无限;暗中,他刚刚加入中共南京地下党,为配合渡江战役搜集国民党军事情报。
除了他,要塞中还有另外两条党的“暗线”——总台长黄端与守备总队副大队长李祥麟。
在江宁要塞溃散之际,三个人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悄悄“加柴添火”。
2005年4月,就是这样一名老人,毅然将毕生积蓄10万元捐给建邺区南湖街道,做为中小学生助学资金。
面对人们的赞誉,马琅十分谦逊:“我受党教育60多年了,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的。”
作为一名老地下党员,他始终记得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并坚守了一生。
2019年9月30日,中国第六个烈士纪念日。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徐楚光英烈展板前,一位坐着轮椅的白发老人凝视良久,吸引着来往参观者的目光。
“我很想念他。”老人一边凝视着展板上的照片,一边轻声说道。
思念跨越了漫长岁月。墙上的照片里,徐楚光依旧年轻而英俊,他的妻子朱晖和两个孩子都已是满头银霜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