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元旦,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像往常一样忙碌。突然,一阵欢呼声传出,在场的科学家无不面带笑容,难掩激动的心情。
原来,经过连续的观测和分析,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新的天体。上报之后得到了国际认可,这便是新中国首次发现的彗星。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能发现新中国首颗彗星并非偶然,这与天文台当时先进的硬件设备分不开。
2014年8月28日晚,随着青奥圣火的缓缓熄灭,南京青奥会落下了大幕。
16天的时间里,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多名运动员在南京相聚,进行体育与文化的交流,飞扬青春、畅谈梦想、共享快乐。
南京青奥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又一个重大奥运赛事,也是中国首次举办青奥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这是一届“完美无缺”的青奥会,在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奥运遗产的同时,树立了可持续赛事的优秀典范。
2019年10月31日,一张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喜报”在微博披露。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全球共有66座城市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入选“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申报“文学之都”,南京走过了三年的申报之路。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创意城市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评选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
2016年,南京提出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的目标。这是国内首个申报“文学之都”的城市,将填补中国和东亚地区“文学之都”的空白。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何方为“文学之都”的申办设计新LOGO。整个LOGO以绿色和书本为基础元素,既有南京的“南”,又有文学的“文”,书籍组成的字母“N”象征南京的文化品位。
2017年8月,南京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之都”的6分钟官方宣传片在网络曝光,为南京申都助力。
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选文学之都。
相控阵雷达、预警机雷达、反隐形雷达……如今中国在雷达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让全球惊叹。
鲜有人知,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是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这里不仅走出了我军最早的一个雷达营,更是诞生了新中国早期多部雷达。
作为曾经的“远东第一大厂”,南京永利铔厂有着鲜亮的履历。
中国的第一袋化肥、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等装置都在这里诞生,先后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永利铔厂视作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
1896年,一位法国人在上海的茶楼里放映了一部短片,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从此,看电影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
但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的电影放映机大都依赖进口。
直到1952年,这一空白才被填补。
如今,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但每当人们谈及大学,仍往往会提起两个词,“985”和“211”。
“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为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两大教育工程的实施,离不开传奇教育家、南京大学原校长匡亚明的努力。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雨花台烈士陵园历经多次建设,从一个荒山土岗变成今天的烈士陵园、风景名胜区。
雨花台烈士陵园北大门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烈士就义群雕。它是这方红色沃土的标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最大花岗石群雕。
“队旗迎风展,队歌震云天,我们是卢志英中队的少年,在先烈的鼓舞下向前向前向前……”2021年七一前的一个午后,一位九旬老人在家中弹奏《卢志英中队之歌》。
老人叫丁芝秀,1955年,时任南京雨花台区中心小学六(1)中队辅导员的她,以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卢志英的名字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少先队英雄中队——“卢志英中队”。
66年过去了,“卢志英中队”已经传了21届,先后命名了40多个班级,队员累计达2000多人,他们中很多人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1991年8月25日晚,刚装订完毕的500本《陈毅传》送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会场,摆放在主席台每个席位的桌面上,静静等候次日的首发式。
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仪式,证明《陈毅传》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元帅传记,《陈毅传》从立项到正式出版用了十年时间。
十年磨一剑,主持编写这部元帅传记的孙克骥功不可没。
1953年10月4日,南京幕府山下草鞋峡,一个极为简陋的开学典礼正在举行。
没有桌椅、没有礼堂,500名学生和60余名教职员聚集在临时校舍中间的平地上,席地而坐,一眼就能看到不远处的滚滚长江。
新中国无线电工业的摇篮就此诞生。
2005年7月22日,南京汽车集团(简称南汽)收购英国百年老字号罗孚汽车,开创中国企业收购国外著名汽车企业的先例。
尽管两年后南汽被重组,但在老南京人记忆里,它仍是与“熊猫”“金陵石化”“9424”一道并称的“四大名旦”。
其建厂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要数1958年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轻型卡车,周恩来亲自命名为“跃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城市照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经过第十四次党代会后的快速发展,南京的夜景犹如画卷般展现在市民面前。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全市的主要干道基本设置了道路功能照明,光源是白炽灯。
上世纪60年代逐步更换成高压汞灯,线路基本与电力、电车线同杆架空架设,灯具也主要是一个灯泡加个搪瓷罩。
上世纪70年代,高压钠灯在主要干道上逐步替代高压汞灯。
景观照明仅在鼓楼、夫子庙等区域有少量的水泥杆加特制铁艺灯架,大华电影院等几栋建筑用白炽灯勾两条边,照明只是朦胧中给予回家的市民一点安全的守护。
南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南京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持续稳定向好,农业现代化水平、脱贫攻坚等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民幸福感显著提升,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2016年,南京市绘出“五美”乡村建设蓝图。“五美”即: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
至2021年10月,南京市已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862个、市级“水美乡村”133个,江宁黄龙岘等20个村先后被授予中国最美村镇(乡村)、中国最美田园荣誉称号,美丽乡村成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
2021年10月12日,南京美丽乡村再添靓丽景点。中国公路学会公布“第二届全国美丽乡村路”评选结果,南京溧水区郭云线(枫石、孔枫段)成功入选,跻身全国美丽乡村路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