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共南京市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江苏省委办公厅的函件下达,同意将新中国成立前后召开的中共南京市代表大会连续计算届次。
由此,1927年在浦镇附近召开的代表会议,被官方认定为南京首届党代会。
这次会议,虽意义重大,但会场十分简陋,既没有主席台,也没有桌椅板凳,只有一盏煤油灯,照亮了南京革命运动的道路。
1933年4月2日凌晨,一辆囚车趁着月色悄悄驶入南京城内,囚车上的人戴着手铐脚镣,却十分从容镇定。而等着这辆囚车到来的,正是国民党宪兵司令谷正伦。
能劳烦谷正伦亲自等到凌晨的“犯人”,究竟是谁?
原来,这位一路高唱《国际歌》的人,是蒋介石的“老熟人”、后来的共和国大将陈赓。
元宵佳节,秦淮灯会甲天下。
夫子庙一带,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登临江南贡院的中心——明远楼,风月秦淮更是赏心悦目。
少人有知的是——这里,曾是昔日科举考试官员监考和发号施令的地方;这里,也曾是南京地区工人运动的活动中心。
94年前,南京市总工会在这里成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南京工人为巩固和发展革命胜利成果,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
“分清敌我,团结真正的朋友,打击真正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铿锵有力的演讲声一阵阵地从国立东南大学(今东南大学)的梅庵传出。
这是1923年的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梅庵召开,做演讲的正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
他结合党的三大精神而做出的演讲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年轻团员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些说法。
1925年初,由于直系、奉系军阀江浙战争之故,南京许多高校提前放假。学生们收拾行囊,返回家乡。
但在当时国立东南大学(今东南大学)校园内,却时不时能看到一些青年人聚集在一起,特别是在1月9日,校园内更是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
一切,皆是为了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的顺利召开。
1990年的清明节,一位老人辗转千里来到南京雨花台。
“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60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今天又一次见到了父亲。”在一位烈士的遗像前,老人悲极而泣,久久不愿离去。
老人的父亲姚佐唐于1928年10月6日牺牲在雨花台,年仅30岁。
苏州吴江北厍东南,莲荡南岸的烈士陵园内,一座土坟引人注目。一般墓碑上会有墓主的姓名、生卒、称谓等信息,而这座坟墓的墓碑上只刻着于右任题写的“呜呼 秋石女士纪念之碑”十个大字。
该坟坐南朝北,面向南京,以遥望墓主殉难之地。
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江苏妇女运动先驱、雨花女英烈张应春的衣冠冢。
“秋石”,是她的别号,以表对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鉴湖女侠秋瑾的崇敬。
1928年3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从上海黄浦江边一只小船上传来——25岁的共产党员邓定海,正与党组织联系人秘密会面。
因组织工人打死封建黑恶头领,邓定海遭当局搜捕,党组织希望他到苏联学习。
从不违抗命令的邓定海,却拒绝了这一安排:“上海蹲不住,让我到南京去。我从小在那里做工,有旧关系做掩护。”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南京,曾是帝国主义胁迫我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地方。
当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南京人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纷纷集会,发表宣言、通电,举行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罢课罢工。
南京城的怒吼,为五四风云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9年5月1日,巴黎和会上,以战胜国身份出席的中国,却遭遇外交失败。
亿万中国人被激怒。5月4日下午,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五四运动爆发了。
风声所播,大快人心。全国各地积极声援,喊出了“收回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拒签和约”等口号。
南京是帝国主义胁迫中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地方。旧恨未消又添新仇,南京人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向日本帝国主义及北京卖国政府展开了猛烈的冲击。
1924年起,曾鼎乾家变得热闹起来,时常有人来开会谈话。每当这时,曾鼎乾就听从母亲的吩咐,在堂屋看书、写字,留意陌生人。
年幼的曾鼎乾不知道,母亲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居安里20号的家,也成了秘密的中共南京地委的机关和通讯、联络地点。
陆纲社区位于南京江宁区南部,再往南4公里,便是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社区的名字,颇有渊源。
1957年,陆家和于岗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取名陆岗,由两个村的村名各取一个字组成。
1982年,陆岗更名为陆纲。一字之差,意义非凡。
这是为了纪念抗战时期中共江宁县委书记陆纲。
中华门外,苍松似海,翠竹成林,雨花台烈士陵园静立肃穆。
一群学生戴着红领巾,手拿折好的白花,跟随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向烈士纪念碑走去。
老人名叫孙以智,是南京雨花台实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她40年如一日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从“孙阿姨”讲成了“孙奶奶”。
讲得最多的,便是她的大伯——雨花英烈、原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孙津川。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青年教师徐川的课十分“热销”,往往教室走道都“站无虚席”,甚至有不少外校的学生专程赶来听课。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吸引这么多人前来围观的,是一堂党课。
徐川的党课既有理论性,也有亲和力,赢得了学生广泛的喜爱。顶天立地谈信仰的“南航徐川”,甚至成为一种现象。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角,喧闹的操场边上,藏着一处清幽雅致的地方。
步入其中,人们往往会被虬劲沧桑的“六朝松”吸引。树荫更深处,是一栋坐北朝南的砖混建筑,房屋正面悬挂匾额,上有柳诒徵先生题写的“梅庵”二字。
葱茏草木间,梅庵显得格外古朴低调。但繁枝茂叶,遮掩不住它在中国青年革命运动史上留下的荣光。
1922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24名团员在梅庵召开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南京团地方委员会成立。
南京青年革命运动由此开始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