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辛丑年  二月二十
星期四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新年献词背后的故

1949年元旦,上海一幢普通楼房内,一场特殊的“聚会”正在进行。

主人摆上麻将桌,热情接待客人。不多时,一位身穿紫红色短棉袄、藏青色西装裤子的中年女子走进来,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

女子不是别人,正是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她奉命从南京赶来,参加“聚会”——中共上海局书记刘晓召开的重要会议。

陈修良一到,刘晓就对她说:“你今天打扮得好摩登啊!”引得众人笑了起来。什么样的特大喜讯能让一向严肃的刘晓如此高兴?会议开始,刘晓就问众人:“京沪就快解放了,我们怎么办?”

而这一问题的提出,依据是刚刚出炉的、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2021.03.31 辛丑年  二月十九
星期三

最后一个未脱贫村“摘帽记”

水网纵横,白鹭翩飞,蟹塘连片……这样闲适美好的水乡美景,属于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临湖村。

临湖村东北接石臼湖,东南毗邻固城湖,全村河道纵横,水面面积达1000亩。因水而贫,除了河道别无资源,临湖村村集体收入缺乏稳定的来源。

2018年度,临湖村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为93.86万元,未达到南京市规定的脱贫标准,被列为“全市最后一个未脱贫村”。

在多方帮助下,仅仅一年后,临湖村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抢抓机遇奋勇前行,大步流星奔向小康。

2021.03.30 辛丑年  二月十八
星期二

花田变“硅谷” 花农成“码农”

每年夏季,白兰花盛开,花香充盈着大街小巷,南京城便有了夏的味道。 南京人极爱白兰花,晃荡的出租车里,老人家的鬓角白发间,儿童的衣襟扣眼中,白兰花无处不在。 在“老南京”的记忆中,南京的白兰花大多来自一个与花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花神庙。

2021.03.29 辛丑年  二月十七
星期一

“老字号”升级 “最秦淮”的市井烟火

“老南京的城市记忆,最秦淮的市井烟火。”

这是写在位于南京科巷菜场的“百年科巷”浮雕墙上的话。

科巷,一条挤满无数美食小店的小巷,南京人眼中的美食代名词,而科巷菜场则是美食的基石。

这个南京“老字号”的菜场建于1958年,是全国十大城市十大菜场之一,陪伴附近居民走过60多年,把新鲜食材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1年初,在长达半年的升级改造后,科巷菜场变身“科巷新市集”重装亮相。而科巷菜场的变迁里,有着南京人小康生活的舒心与惬意。

2021.03.28 辛丑年  二月十六
星期日

南京公交 城市里的流动风景线

公交车,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时代在发展,南京城的公交也不断变化。从自行打造的木结构车架配进口发动机,到偶尔会“掉链子”的“大辫子”电车;从老式的双层巴士,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

碾过数十年的时空,南京公交这道流动的城市风景线,满满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2021.03.27 辛丑年  二月十五
星期六

幸福岱山 小康新城

宁芜公路以南,岱山山脉以西,99栋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宽阔整洁,4万套住宅吸引近十万人入住,充满生活气息。

这是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片区——岱山新城。

短短几年间,这里撕掉“脏乱差”的标签,成为居民眼中的“大岱山”、南京市建设小康新城的“样板”。

2021.03.26 辛丑年  二月十四
星期五

南京骄傲 “神州第一高楼”的故事

1983年,新街口广场西北角,一座高楼拔地而起,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在一片低矮建筑中,高110米、共37层的金陵饭店显得“鹤立鸡群”,成为南京人心中的“第一高度”。

时至今日,老南京人路过这里时,还是习惯指着它对后辈们说起“神州第一高楼”的故事。

这座高楼,是南京人的骄傲。


2021.03.25 辛丑年  二月十三
星期四

这座立交 见证南京人的“小康路”

2020年6月5日22点,南京中央门立交桥开始封闭,启动大修,这也是它建成34年以来的首次大修。

作为华东地区第一座立交桥,中央门立交桥于1986年通车时轰动了全城,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的交通拥堵状况,更成就了后来的中央门商圈。

自中央门立交伊始,新庄立交、赛虹桥立交、双桥门立交等陆续建成。凌空而起的高架桥织就密集“交通网”,使南京人在“小康路”上越走越宽。

2021.03.24 辛丑年  二月十二
星期三

一碗面条 百味人生

祁家面馆,深藏在南京明瓦廊的巷子里,从1963年开始营业,到如今已是第58个年头。

面馆的掌门人陈秀英,现已年逾九十。她怎么也想不到,当年因生活所迫而开的小面馆,如今竟成了南京的网红店;一碗小小的皮肚面,让她尝尽了人生百味。


2021.03.23 辛丑年  二月十一
星期二

田园新居所 乡村振兴“高淳样板”

南京高淳小茅山脚下,有一个风景宜人、格局疏朗的美丽乡村——高岗。

阡陌交通,粉墙黛瓦,一派江南水乡风情。

就在不久前,高岗村荣获2020年度“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将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个风景宜人的村落。

然而早两年,高岗村的状态是停滞、沉寂的,周边大部分农田抛荒,村里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

2020年6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南京高淳站(简称“高淳站”)正式在高岗村启动,系江苏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随着一批清华“新村民”的到来,老旧村庄变身成为田园新居所。

2021.03.22 辛丑年  二月初十
星期一

一个都不能少 “残疾人之家”里的小康梦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款环保包袋,是来自‘太阳花残疾人之家’的张阿姨纯手工制作完成的……”

2020年5月,在“助残扶贫决胜小康——江北新区助残日直播义卖”的活动现场,数十款残疾人士辅助性就业生产的劳动产品上线销售。

近年来,南京市江北新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采取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电商带货等方式,多措并举帮助残疾人士实现就业自强。

其中,“太阳花残疾人之家”的创建与发展最具有代表性。

2021.03.21 辛丑年  二月初九
星期日

光影见证 照片里的“小康故事”

“我这一辈子,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拍照纪念,家庭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进步,我都会用相片记录下来。”

今年83岁的南京市民施顺才,家中收藏着几千张照片。在他看来,照相不仅是一种无声的记录,更是一种家庭仪式。

翻开他的家庭相册,也就看到了数十年来,一个家庭的时代缩影。

2021.03.20 辛丑年  二月初八
星期六

以“新”换“心”“80后”小区交出幸福答

2020年6月18日,南京开启了本世纪最长的梅雨季。

43天的时间里,阴雨连绵,平均降雨量达到了660毫米,堪比往年大半年的降雨量。

雨水“超长待机”,雨花台区雨花新村的居民,心情却没有因此“泡汤”。

往年的雨花新村,几乎逢雨必涝,如今,因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到位,小区告别了雨季“水漫金山”。有居民笑着感叹:“出门不用挽裤脚了,真好啊!”

2021.03.19 辛丑年  二月初七
星期五

中华兴盛 百年华侨村的家国情怀

20世纪20年代,一群立志报国的广东华侨回到祖国,来到南京板桥。

他们购田1800亩,建村庄命名为“华兴村”,建企业命名为“华兴农业有限公司”,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华兴”,寄寓“中华兴盛”之意,承载着无数爱国华侨实业救国、振兴中华的光荣梦想。

近百年时光倏忽而过,这个南京历史上唯一一个华侨村,因城市规划调整而成为历史。而其所在的古雄街道,也从昔日郊区的边远片区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新城。


2021.03.18 辛丑年  二月初六
星期四

小康缩影 仙鹤门的民生新篇

在南京,一度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玄武区的稳定看玄武湖(街道),玄武湖的稳定看仙鹤门(社区)。

仙鹤门经济适用房小区先后安置近两万名被征地拆迁人员,由于安置政策和周边铁路施工等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层出不穷。

经过多年的设施提升、环境整治,仙鹤门迎来了蝶变新生,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


2021.03.17 辛丑年  二月初五
星期三

致富也“美丽” 南京教授的“百合岛”梦

“部落之吻”“红色弹珠”“老虎罗宾娜”……如此好听的名字其实是一株株百合花的名字,而它们就生长于八卦洲街道的南京农业大学百合基地。

种下这些百合花的人,叫滕年军,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庸先生笔下创造出的“桃花岛”,让无数金庸迷神往了几十年。而滕年军的愿望,是将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优先在八卦洲推广、示范,将八卦洲打造成实实在在的“百合岛”,以“百年好合的浪漫诗意”吸引八方游客,为当地发展“美丽经济”助力。